只不过由于美国动画黄金时期过去后其他公司纷纷关闭,唯有迪士尼屹立不倒,加上迪士尼不遗余力地满世界宣传自己,已经很少有人了解30年代的其他公司。
但是制作《茶杯头》的MDHR工作室创始人之一和艺术总监Chad Moldenhauer却很了解。他们的同龄人都是看着80年代电视上的动画长大,他与哥哥Jared从小看的却是父母淘回来的30年代老动画影带,对那个时期的动画风格非常痴迷。Chad在采访里明确表示,相比迪士尼,弗莱舍才是他们最大的灵感来源。
你可以看下面这张对比,茶杯头的形象比起米老鼠,明显更接近弗莱舍的小狗宾宝(Bimbo)。推特上,MDHR工作室也对此作出了肯定答复。
在MDHR工作室的官网Q&A页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官方表示除了弗莱舍之外,他们参考的30年代动画还有来自埃沃克斯(Iwerks)、凡·伯伦(Van Beuren)、明茨(Mintz)、苏利文(Sullivan)等众多工作室——当然,也确实少不了迪士尼。
那么这些工作室都有过哪些作品,《茶杯头》又是如何去借鉴这些老动画的?笔者精心挑选出了十部代表性的动画短片,让你能够尽快了解《茶杯头》背后动画风格的来源。
■ 一、Bimbo's Initiation(1931,弗莱舍工作室)
在游戏界,动画师将玩家不操作情况下的角色空闲状态动画叫作Idle动画。常玩横版格斗游戏的都知道,大多数横版格斗角色在无操作的空闲状态下都会进行上下摇摆的Idle动画,有些横版过关游戏也会采取这种动作的Idle动画。
《茶杯头》采取上下摇摆的Idle动画,乍一看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你可否想过,这种动作是如何诞生的?我不是单指游戏动画,而是说所有动画媒体——游戏界这么用,最早应该在80年代;但这种的上下摆动作,早在30年代的动画片中就已经出现。
上下摆动作,其实在跳舞时是很常见的(例如《蒸汽船威利》里米奇吹着口哨摇摆),但是在非舞蹈的空闲状态下莫名开始摇摆,这是弗莱舍的专利。老板戴夫·弗莱舍当时给动画师下要求,他们的动画中不能有角色处于静止状态,必须每时每刻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