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心吊胆型
利用“右转不受灯控”,提高城市行车效率我平时不太注意“右转不受灯控”对行车效率的提升作用,上两周因为家里人有点事住院了,我经常驾车送饭,从医院回家的途中总是经过A路口,从A路口开始,发现同样的路程,走“右转不受灯控”的路线遇到更少的红绿灯,行车效率更高。
图1
如图1所示,路线1先向北行驶,利用“右转不受灯控”通过a节点,然后向东行驶,等待红绿灯后通过b节点,到达终点B。
路线2先向东行驶,等待红绿灯后通过c节点,然后向北行驶,等待红绿灯后通过b节点,到达终点B。
显然,路线1比路线2少经历了一个红绿灯,平均效率更快。但是,如果终点是C,则两条线路都只需经历一个红绿灯,效率相同。
我从这件事中延伸开去,对所在城市的主干线路进行了研究,发现只要利用好“右转不受灯控”这个规则,在不增加路程的情况下,我们能明显减少所遇到的红绿灯数,进而更快地到达终点。
如图2所示,这座城市部分中心区域的主次干道按照整齐规划的“田”字纵横设置,城中的红绿灯全部设置在纵横干道的交接点。
图2
根据实验需要,画出了从D点到E点的四条线路——路线1、2、3、4(如图3所示)。
图3
根据图3信息可知,四条线路路程相同,经过的节点数也相同。路线1依次经节点1-6这6个节点,其中节点3右转不受灯控,则经红绿灯控制节点5个;路线2依次经节点1、7、8、9、5、6这6个节点,其中节点1、8、5右转不受灯控,则经红绿灯控制节点3个;路线3依次经节点12、7、10、9、11、6这6个节点,其中节点7、9右转不受灯控,则经红绿灯控制节点4个;路线4依次经节点12、13、14、15、11、6这6个节点,6个节点均受红绿灯控制。
假设每条干道路况一样,每个节点交通状况一样,那么经红绿灯控制节点越少的线路平均驾车效率越高(不排除一路绿灯的好运情况,所以这里指的是普通平均状况)。
因此,各路线通行效率对比:路线2(3个信号灯)>路线3(4个信号灯)>路线1(5个信号灯)>路线4(6个信号灯)。
进一步可知以下几点(假设道路网是整齐划一的“田”字):
1.大直角式的通行效率低于阶梯式的,如路线1<路线2;路线4<路线3;
2.逆时针式的通行效率低于顺时针式的,如路线4<路线1;路线3<路线2;
3.当以起点和终点为对角点构成的是正方形时,阶梯式且顺时针式的路线2效率最高,需把握住每一个“右转不受灯控”节点;
当以起点和终点为对角点构成的是竖长方形时(如图4),无法最大化利用“右转不受灯控”节点,可以先向北直行一段路程再利用“右转不受灯控”节点(路线1),也可先利用“右转不受灯控”节点后再向北直行一段路程(路线2),两者情况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