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封建时期,皇帝掌有国家最高权力,法规政策、官员和百姓的生死赏罚等他都可决定。
皇帝之下是宰相、丞相,人们常通过影视剧听说他们,如宰相刘罗锅、诸葛亮丞相等。很多人会纳闷宰相和丞相这两种官职有区别吗?他们不都是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大员吗?
实际上,“宰相”和“丞相”两者只差了一个字,区别还是很大的,可从它们的含义、历史沿革等方面来理解。
什么是丞相丞相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享有的权力仅次于皇帝,通常由一到二人担任,负责辅佐皇帝管理各项国家事务、领导百官,是官员之首。
与丞相类似的称呼有相、相邦,丞相由它们演变而来。春秋时,诸侯国君令“相”主持典庆、祭祀等礼仪,贵族家中则有“家相”,相当于现在的管家,替贵族们管理家事。
到了战国初,某些有权有势的原春秋大贵族分邦裂土,成为新国君。他们的家相深得信任,而且能力强、资历老,随着主人地位飞升随之晋升为新兴国家的百官之首,被称作相邦。相变为相邦的简称。
秦国秦武王首设丞相,负责辅助相邦,“丞”字便是辅佐、帮助的意思,由此可见,那时丞相地位比相邦低。
西汉的建立者为刘邦,因需避讳他名字里的“邦”字,相邦改称相国。到西汉晚期,无人担任相国,丞相仍有人出任,三国时,相国由丞相代替。
并非三国后的每个朝代都设置丞相,这一官职的存在断断续续。晋、隋、南北朝不设丞相,唐、宋某些皇帝在位时短暂设丞相官职,由两个人分任左、右丞相。元朝时,左、右丞相长期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臣子胡惟庸很有才干,独自当丞相多年,逐渐变得跋扈、擅权,甚至图谋造反。
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专横皇帝,自然不会容忍胡惟庸妄为。察觉出胡惟庸的阴谋后,朱元璋立刻将他处死,还另外株连3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