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本来就厌恶刻板的学校教育,根据花儿生长的特点,顺带着表达了这种情感。(教学时这里不要有过浓的批判色彩,因为作者写的地下学校生活在当时是“正常”的,如果认为这也是“被压迫者的教育学”,那花孩子们迫不及待、欢天喜地嬉戏玩耍,也就很难生成了)——
《花的学校》这一首散文诗里,表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花朵在风中摇曳,这时作者联想到花儿在狂欢,是因为他们逃离出了“地下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稍有天性的表达,就会受到面墙而立的惩罚,现在暴风雨来了,学校提前放学了,这些隐匿在地下的花儿,都一拥跑到地面上来了,尽情狂欢。
在这一联想中,寄寓着泰戈尔对童年时期受到的失却人性的教育模式摧残的愤慨。
据《泰戈尔:我的存在,是一个永久的惊奇》(哈尔滨出版社,2018年版)一书介绍:
“7岁的时候,他被送到师范学校念书,这里的老师总是满口脏话,可怜的泰戈尔的耳朵每天都要受到荼毒。”“他进东方学校读书,在那里,老师总是想把知识强塞进孩子的脑袋中,于是想出五花八门的惩罚措施,他对此印象深刻。回到家,他还模仿着老师的样子,把手边的玩具当作自己的学生,训斥打骂。后来他想起那段经历时曾说过,与内容相比,风格的掌握更容易,他还庆幸小时候的自己不是那么有力量的人,伤害不到有生命的人。他后来的诗也体现出他对学校的看法。”
可以说,《花的学校》里潜藏着一种成年人对于学校的压制学生、惩罚学生甚至辱骂学生的恐怖记忆,所以作者幻想着在一场风雨交加的狂飙来临时,那些被关在地下的学校里的孩子们兴高采烈,涌上地面,欢欣鼓舞。因为大自然的暴风骤雨,也要比暗无天日的地下学校来得容易让人承受。
而现在的孩子,怎么能够理解泰戈尔在《花的学校》里暗藏着的对童年学校的那种抵制与畏惧的潜意识,整体看起来充满想象力的散文诗背后,却隐伏着作者的真实的黑暗回忆。要让今天的儿童,去体验作者贯穿在散文诗里的阴郁情感与恐怖回忆,完全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而且现在的教辅书,为了维护课文的阳光性,不得不虚假地捏造出一个违背作者本人意蕴与动机的主题。
我们看看部编版的教辅书是如何释读《花的学校》的内涵的。下面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资源编辑室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三年级上人教部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