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利支天咒持诵仪轨,持诵摩利支天咒的感应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2 08:37:38

▌摩诃度母(Mahattarī-Tārā)


摩利支天咒持诵仪轨,持诵摩利支天咒的感应(1)

▌摩诃度母像 合金铜 帕拉风格 高41.5厘米 12世纪 西藏布达拉宫藏


从形象特征上来看,摩诃度母是最接近后期广泛流传的绿度母的模样。《成就法鬘》中只有一则很短的成就法对她的形象进行描述:身色绿,双臂,呈跏趺坐姿安坐于莲台之上,右手结施予印,左手牵蓝莲花(indīvara)。没有注明摩诃度母的胁侍情况,甚至没有透露敬拜她所能获得的回馈。


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抄写于1015年《八千颂般若经》(Asht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中分别有两幅彩色插图描绘了两尊绿色身度母的形象,第一幅双腿交叠而坐,没有胁侍,右手结施予印、左手持蓝色莲花。


摩利支天咒持诵仪轨,持诵摩利支天咒的感应(2)

▌《八千颂般若经》经书 帕拉王朝 1015年 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藏


标注中可以看到有“伐难达……摩诃度母”的字样。第二幅准确标明是“伐难达摩诃度母”,造型与前者相仿,只是身旁多了两位胁侍,居于右侧的身色黄,左侧的身色为蓝色。法国学者弗修尔(A.Foucher)将二者鉴定为摩利支佛母及独髻母,从成就法中的描述可以验证他的判断是准确的。印度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图书馆中也藏有一套抄写于1071年的《八千颂般若经》,其中也绘有一幅绿色度母形象,标注中一样有“伐难达……摩诃度母”的字样。不过,主尊的摩诃度母呈现的是半跏趺坐姿。她的两尊胁侍身色也皆为蓝色。B.巴塔恰利亚将二者鉴定为独髻母和马头明王。另外一套注明是罗摩帕拉四年(约为1090年)现收藏于瓦拉纳西印度大学的《八千颂般若经》中同样描绘有一尊摩诃度母的插图。插图中,她没有任何胁侍,呈标准的金刚跏趺坐姿,左手牵一枝夜莲花,右手结施予印。其形象与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八千颂般若经》中的第一幅完全一致。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背景。帕拉王朝经过几百年的繁盛,由于常年征战,国力已渐呈萎靡之势。直至罗摩帕拉时期(1087~1141年),由于此君王果敢英武,使帕拉王朝一改疲态显露短暂的中兴之势。罗摩帕拉大力扶持佛教,历史记载他在北孟加拉的都城罗摩伐蒂(Ramavati)城外修建了宏伟的阇迦达拉寺(Jagattala)。蚁垤所著的历史史诗《罗摩衍那》谈到了阇迦达拉大寺,其中记载罗摩帕拉曾在寺内供奉了观自在和摩诃度母造像。阇迦达拉寺是佛教及密教大成就者的最后避难之所。在该寺修行的许多大师们的著述皆为密宗典籍。曾有众多藏族译师云集于此,把梵文典籍译成藏文。著名的“王室阇迦达拉寺”仅存在了100年。在1203年突厥人占领之时,它遭到了彻底的摧毁,逐渐被人遗忘。而分别藏于剑桥图书馆、加尔各答亚洲学会的两套《八千颂般若经》所刊录的摩诃度母插图都标注有“伐难达”的字样。伐难达是帕拉王朝在北孟加拉的旧有领地,是帕拉王朝肇始之所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摩诃度母虽然形象相对少见,在帕拉王朝之后也几乎销声匿迹于历史的洪流,但她的地位在帕拉王朝后期,特别是罗摩帕拉时期曾经风光一时。她也是最接近于现在流行的绿度母形象的一种度母,只是她最初在帕拉王朝流行时,身姿有金刚跏趺坐姿及半跏趺坐姿两种,她的胁侍也似乎没有固定统一。


▌担木度母(Khadiravaṇī-Tārā)


摩利支天咒持诵仪轨,持诵摩利支天咒的感应(3)

▌担木度母并独髻母像 合金铜 帕拉风格 高39.8厘米 11世纪 西藏布达拉宫藏


关于担木度母名称的由来,学术界一直有比较多的猜测。在印度梵语中,“Khadiras”是一种印度常见的树木,我国云南南部毗邻西藏的地区也多有生长,称为“儿茶树”,西藏地区则称它为“担木”,认为是紫檀的一种。


“担木”与“檀木”的发音近似性也值得我们更多关注。而“vana”梵语是“森林”之意,由此按字面意思Khadiravaṇī-Tārā可以翻译成“担木森林度母”。然而“Khadiras”同时也可以理解成“紫檀色”,按这个意思,Khadiravaṇī-Tārā又可以被翻译成“紫檀颜色的度母”。可是按《成就法鬘》的叙述,担木度母身为绿色,故而第二种解释应该予以否定。考虑到古代印度经常用树林来命名地名,Khadiravaṇī-Tārā还可能特指一个叫“担木林”的地方的专属保护女神。马拉·高希对此做了仔细认真的论证研究,他在一个记录了索玛法姆斯(Somavamsī)王因陀罗罗陀(Indraratha)所颁布政令的雕刻铜板中发现了线索。这个政令用巴利文书写,雕刻的时间是1024年,其中提到将“两个村子”敬献给“神圣的”“掌管着”“Khadiravaṇī(担木)”地方的女神。这块铜板是在一个叫阿楚特拉普尔(Achutrajpur)的地方偶然被发现的。此处后来发掘出一批12世纪的青铜造像,目前收藏在奥里萨首府布巴内斯瓦尔(Bhubaneswar)的邦立博物馆。所有这些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佛教中心,而掌管着这里的女神应该就是“担木度母”。


在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收藏的那套《八千颂般若经》中有多个度母的彩色插图,其中一个插图的标注关联了度母相关的地名。高什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认真比对解读,发现这个地名正是Khadiravaṇī(担木)。由此,可以证明担木度母最早确实是一个特定地方的专属保护神。《成就法鬘》对担木度母的形象没有细化,只是描述她一面、双臂、色绿,以摩利支无忧女及独髻母为胁侍,顶髻中应该有眷主不空成就佛形象。这种相对简单的叙述很容易将其与同是绿色身的摩诃度母、大吉祥度母、予愿度母以及降伏制胜度母(VaśyādhikāraTārā)相混淆。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后面三位已经明确的仪轨中大致做出一些区分:呈善跏趺坐姿的降伏制胜度母按照刊列的成就法应该没有胁侍。而游戏坐姿的大吉祥度母和予愿度母都应该有四位胁侍——喜无忧女、独髻母、圣穰麌梨以及佛母大孔雀明王(Mahāmāyūrī),但二者的手印不同,大吉祥度母双手结说法印,予愿度母左手持夜莲花,右手结施予印。


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经卷上描绘的那尊担木度母的形象为:身色绿,各种珠宝饰身,以游戏坐姿安坐于莲台之上,右手结施予印,左手持蓝色夜莲花。她有两位胁侍,皆为双臂坐相。右边的是黄色的喜无忧女摩利支,其左手持一束红色的无忧树花,右手持物在照片上无法看清。无忧女摩利支坐在一具由几只母猪牵引的车上。车的两个轮子清晰可见。度母另一侧的胁侍为蓝色身,应该是独髻母,但她并非忿怒相。她的右手置于前胸,无法看清手中的持物。其左手垂于左胯部位,手中持钵。这一组造像被绘制于一个庙堂形式背景的前面,庙堂有着阶梯状的屋顶和直立的廊柱。


另有一幅绘制在《八千颂般若经》内封插图首页上的担木度母画像,现在被佛教研究学者S.K.萨拉斯瓦蒂(S.K.Saraswati)所收藏。这幅插图绘制的年代为1028年。主尊身色绿,浑身珠宝装饰,以游戏坐姿安坐于双层莲花之上的一个坐垫之上。右腿悬垂于莲台一侧,有小莲花承托右脚。左手持夜莲花,右手施予愿印。主尊左侧的一个独立莲台上是一个蓝色、身材短粗、肚圆腹鼓的四臂独髻母。她左腿横盘、右腿立在莲台上呈半跏趺坐姿。腰披虎裙,三目圆睁,面貌狰狞。头饰骷髅花冠,以蛇为项链妆饰。其身后的坐垫以白象皮制成,主手分持钺刀和颅碗,另外两只上扬的手中一只持剑,另一只持蓝色夜莲花。主尊度母另一侧为一位黄色身色的度母形象,双手持物无法辨识,应该是喜无忧女摩利支,她全跏趺坐在莲台的坐垫之上。


与成就法相符合的担木度母造像大量遗存于东部印度地区,目前在各个博物馆、佛教遗址都发现有这种度母形象,尽管有些名称被前人定错,这说明担木度母在金刚乘佛教时期曾被信徒广泛信奉。所有这些担木度母中,至今没有发现超过10世纪之前的造像,由此可以推论,担木度母的概念以及有喜无忧女摩利支和独髻母相伴左右的图像学特征可能产生于10世纪并且在11世纪得到广泛普及。


萨尔纳特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担木度母,特征明显,雕工细腻,材质是萨尔纳特地区特有的红褐色砂岩。


摩利支天咒持诵仪轨,持诵摩利支天咒的感应(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