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利支天咒持诵仪轨,持诵摩利支天咒的感应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2 08:37:38

▌观音并度母、俱胝“救八难”组像 高约220厘米 6世纪中期 印度西部可内里石窟


可以看出,最初俱胝站于比度母更优先的右侧位。7世纪以后,所有的雕塑及文献纪录中,度母将拯救信众出离八难的专属职责从观自在菩萨手中承接下来。爱罗拉石窟第9窟中的一组浮雕更具代表性。这组浮雕中度母居中,左手持莲茎站在由那嘎龙神托举的莲花之上,虽然造像风化损坏严重,还是可以看出在度母周边出现的火难、船难、象难、蛇难、及贼难等主题。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救八难度母造像。


而印度东部最早的救八难度母造像,应当属奥里萨勒德纳吉里的一尊8世纪后期孔兹岩造像,它的体量较大,几乎等人身高。


摩利支天咒持诵仪轨,持诵摩利支天咒的感应(9)

▌救八难度母像 孔兹岩 奥里萨 帕拉风格 高度约170厘米 8世纪 勒德纳吉里


度母以优雅的身姿站立在一朵双层莲瓣之上,左手牵夜莲花茎开敷于左肩之上。右手结施予印,双眼半阖,乳房丰满,身饰典型奥里萨传统冠式、项链,典雅华贵的气息扑面而来。在主尊度母两侧的竖直背景区域,救八难度母的场景被分配在8个上下相连的长方形空间中,每一幅独立场景中都有处于八难当中的信徒双手合十,向位于自己正上方的度母祈祷解救。这里的度母显然是主尊的微缩替代。她们都呈金刚跏趺坐姿安坐于双层莲花之上。从度母的左下方开始,沿逆时针依次为:救火难、救魔难、救狱难、救象难、就蛇难、救狮难、救贼难、救水难。相较于西印度石窟群风格的古朴经典以及摩揭陀地区的成熟雅致,奥里萨的石雕艺术更加强调肉体的完美神韵。另一尊同样出自勒德纳吉里的石雕可能雕刻于11世纪,其造型和构图方式与前一尊大致相同,只是每幅场景中的度母造型被雕刻成动感的凌空飞翔身姿,其右手的手印也由施予印变为无畏印。


摩利支天咒持诵仪轨,持诵摩利支天咒的感应(10)

▌救八难度母像 黑石 奥里萨 帕拉风格 11世纪 帕特那博物馆藏


成就法的描述中没有将救八难度母归于任何一位五方佛,而上述图14勒德纳吉里造像顶部出现的五方佛的排布却暗示了救八难度母的归属——我们可以看到不空成就佛位于五方佛居中的位置。这说明救八难度母应归于北方不空成就佛部。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测这件造像所塑造的度母身色应该是绿色,正如她的部主身色一样,而不是《成就法鬘》中对救八难度母所描述的“身色为白色”。现藏于伦敦剑桥大学图书馆的一册翻抄于12世纪初的《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有一幅插图同样描绘的是绿色身色的救八难度母形象。我们在藏地的救八难度母唐卡中同样可以看到白色和绿色两种不同身色的表现。


现藏于达卡博物馆的12世纪黑石雕救八难度母发掘于孟加拉达卡区索帕拉村。


摩利支天咒持诵仪轨,持诵摩利支天咒的感应(11)

▌救八难度母像 黑石 帕拉风格 12世纪 达卡博物馆藏


此件石雕延续了之前两件的基本构图方式,只是主尊由原来的站姿改为半跏趺坐姿,其身旁也多了两尊胁侍,B.巴塔恰利亚曾将位于其右侧的这件佛母鉴定为喜无忧女(Aśokakāntā),而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件佛母的左手中明显持一翎孔雀尾羽,因此她应该是佛母大孔雀明王。度母左侧的神袛体型肥胖,怒发上扬,右手持钺刀,左手持颅碗,这是典型的早期印度独髻母造型。最为特殊的是在救八难度母的台座下方出现了一件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的金刚萨埵造型。这在以度母为主格题材的图像学中十分罕见。


由以上几件救八难度母的分析可以看出,救八难度母应该是所有度母形象中比较早被创作出来的,她的形象应该产生于6~7世纪,在印度她被虔诚的佛教徒长期信仰膜拜直到12世纪。救八难度母在东印度地区尤其受欢迎。因其能拯救大众逃离各种难境,救八难度母尤其被那些需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且经常会碰到各种无妄之灾的贸易商人、虔诚的佛教朝圣香客所忠实信奉,这也被更多的考古文献所证实。


▌难近度母(Durgottāriṇī-Tārā)


《成就法鬘》中只有一篇成就法描述过这尊度母,但是没有给出关于她的任何身姿。B.巴塔恰利亚在他的《印度佛教图像学》中补充到:“难近度母身色绿,着白色天衣,她的四手分持套索、刺象棒、莲花及结施予印。”但巴塔恰利亚没有给出任何参考图例,成就法中也没有就其归属的佛部给予定义。我们在故宫梵华楼的六品佛楼体系中发现了一件难近度母造像。


摩利支天咒持诵仪轨,持诵摩利支天咒的感应(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