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德清县干山小镇农家书屋
另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不断推进全民阅读的工作过程中,各地逐渐衍生出了一批优秀的阅读推广机构和阅读代言人,每年各地区也会评选出“十佳阅读推广机构”“十佳阅读推广人”等荣誉称号,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当地全民阅读工作的发展。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推进“促进全民阅读联盟”的设立工作。截至2022年4月,由行业协会、实体书店、阅读推广社会组织等组成的上海市促进全民阅读联盟共有14家。
十年壮丽征程,十年沧桑巨变。不论是日益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还是逐渐完备的阅读基础设施建设,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的出版业已经迈向了一个新台阶。但我们不能因取得的成绩而骄傲,止步不前。全民阅读的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一切才刚刚开始。
图书市场增长显著,高质量发展成果渐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图书出版事业高歌猛进。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出版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深入推进转型发展,经营模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型,在保持规模稳定的同时实现“双效”不断提升。十年间,我国图书出版量位居世界首位,整体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少儿图书市场,少儿出版也成为图书零售市场占比最大的板块。
图书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开卷数据显示,2012年图书零售市场规模465亿元,经过10年的发展,到2021年底图书零售市场规模达到986.8亿元,翻了一番还多。其中2019年还曾一度突破千亿元级别,达到1230亿元。
出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书品种不断下降。2012年出版新版图书24.2万种;到2020年,出版新版图书21.36万种,总印数从2012年的79.3亿册到2020年的103.7亿册,图书的单品种效益提升。图书出版逐步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出版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重视原创图书出版,优秀原创作品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米小圈上学记”“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图书市场表现凸出。
图书出版质量不断提升,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分别召开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指明前进方向。十年间,一大批重大出版工程夯实着文化自信,一批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新成果、服务学术研究的重点出版物,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都为推动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提供动力。故宫、敦煌、三星堆等传统文化题材图书被市场广为接受。
图书出版形态日益丰富,立体书、有声书、日历书等产品形态,颠覆了图书的传统出版形式,也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网络文学图书出版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网络文学逐渐成为出版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变成影视作品,影视的热播拉动了原著图书的销售。
主题出版物“双效”俱佳,探索全渠道开发
经过长达10年的探索与积累,2022年,主题出版已成为回应时代课题、承载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已从当年的“新词”转变为当下的“热词”,精品化、高质量、“双效”俱佳都开始成为主题出版的全新代名词。
回首2012~2022这十年,业内频繁迎来主题出版“大年”——从2012年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2014年“依法治国”主题出版热、2017年“迎接党的‘十九大’”,再到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再到今年的“两个一百年”……对出版机构而言,十年间,其出版理念已从“要我做”转变为了“我要做”。
而这与国家对主题出版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的加大不无关系。除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重要评奖活动中包含主题出版外,国家出版基金、2015年中宣部开启的“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等,均大力扶植且推动了主题出版的发展。2015年,主题出版物数量同比增长40.8%。此后,主题出版数量逐年递增,以每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的申报数量为例,从2015年的1401种增至2022年的2240种。
同时,市场参与主体也越发广泛,除人民社、党史社、军队社外,如今少儿社、文艺社、综合社、教育社、美术社等相继入局。据开卷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已有550家出版机构的27062个品种参与主题出版市场竞争。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起,主题出版开始成为儿童文学出版新亮点。
到2020年前后,各出版机构为打造更多主题出版“爆款”,相继成立主题出版中心,例如广西师大社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简称“中信”)等。
主题出版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则是从2015年开始变得越来越接地气。内容上,现实主义题材、传统文化内容、科学科研成就、抗“疫”、脱贫攻坚、热点社会话题等渐渐成为主题出版的重要选题方向;形式上,小说、纪实文学、漫画、绘本、有声读物等不胜枚举。
如今,出版机构还实现了主题出版纸质书、电子书、融媒书、音视频、动画影视、VR、AR等全品种全渠道开发。同时,大量“红色周边”也备受广大读者青睐,例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21年利用《火种》一书的出版契机,开发的红色周边之一“启明马灯”。
十年里,还有越来越多的主题出版物版权输出至国外。以《*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为例,截至2021年底,该书以30多种语言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销售超2000万册。
紧跟技术变革潮流,融合发展走向纵深
“融合发展”,无疑是当下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015年,《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要将出版融合发展列入行业和单位‘十三五’规划等重大产业发展规划”;2017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出台,提出“把深度融合、一体发展作为关系行业生存发展的战略工程”;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出台,促进推动“出版融合”纵深发展。到今年4月,中宣部首次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引出版业进一步探索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与新领域……
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积极引领下,十年间,出版业由最初的盲目尝试,到之后的“相加”“相融”,再到如今逐步走向“深度融合”。
整体而言,2012~2020年,国内出版业的融合发展大致分为4部分。一是通过组建相关部门推动技术创新。自2012年相关部门开展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工作以来,先后选出170家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2016年,选出58家单位共同组建20个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截至今年,已发展出42家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实验室,相继发布近千项理论成果,推出了一系列技术成果。
二是技术创新助推融合发展。近十年,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I、AR/VR、元宇宙、5G等技术的应用,带动出版机构资源数字化(如有声读物、电子书、虚拟图书馆、在线教育、数字藏品等),出版内容涉及教育、少儿、科普、文学、历史、社科等多个领域;带动搭建数字出版平台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发行渠道(如“两微一抖”、小红书App等)。此外,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书展也开始“线上 线下”融合办展。
三是跨界融合与IP运营。十年间,“出版 文创”“书店 线上 咖啡”“文化 科技”等组合模式已屡见不鲜。例如中信书店曾联合热门IP——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打造“我们身在科幻”主题快闪店,并推出相关周边产品;还有由北京出版集团和中图云创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VR有声数字藏品《兔儿爷“多福”》等。
首批上线的4批VR有声数字藏品《兔儿爷“多福”》
四是相关人才培养机制的逐步健全。从2016年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推出数字编辑职称,再到今年将“数字出版编辑”纳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十年里,不断明确着相关职位职称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积极推动了融合出版的人才队伍建设。
实体书店积极转型,挑战与机遇并存
十年前,面对电商冲击的第一波“寒潮”,实体书店走上了转型路。但在此后的十年里,不仅有新华书店积极拥抱互联网,拓展线上业务;还有民营书店强化品牌影响力,扩大市场份额。各种类型的书店层出不穷,综合型、专业型书店应有皆有。实体书店成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体书店实现关键破局,既是书业的思维突破、模式探索,更有政策支持的强力保障。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开展实施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的通知》,2016年中央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政府不仅免去图书批发、销售环节的增值税,拨款3亿支持实体书店,还从制度层面对“价格战”行为加以规范,更有各地文化产业基金直接扶持实体书店。
探索升级模式,新华书店在稳中求进。重装升级后,各地涌现了不少成为文化地标的新华书店,如文轩BOOKS等。此外,新华书店积极探索线上业务,如文轩网、博库网,搭建多渠道供应链能力,并陆续在淘宝、京东、当当等平台开设直营店,并加快布局“短视频 直播”渠道,探索线上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