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质改良一直以来都是养殖户非常关心的问题。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都知道“好水养好鱼,好底才出好水”,底质的好坏往往决定了我们养殖水环境的好坏,进而进一步的影响着我们的养殖生产效益。近期水产养殖网特邀南京农业大学博士 季辉为大家带来《解决水产养殖难题要从“改底”开始》的主题线上直播,让养殖户更加清楚改底对于整个养殖生产过程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改底方法。
正确认识池塘底质
改底之前首先要正确地认识池塘底质情况,只有从本质上了解池塘的底质,才能更好的做出判断。在养殖生产的过程中,每年都会在池塘底部形成大量的有机质以及矿物质的沉淀。经统计,每年在池塘的底部所形成的这个底质淤泥能达到6.5厘米的厚度。不同的养殖品种产生的淤泥会有差距,少了一点的大概3~4公分,多一点的在9~10公分,每年平均积累的沉积物大概会有80斤/平方米。
养殖池塘底部淤泥
池塘底泥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营养源的一个流入;池塘生物消长残体;饲料残渣;动物排泄物。
池塘有机质在底泥中的转运途径
池塘底泥我们既要看到它的优点,也要重视其缺点。优点是它能够间接给水体里面的生物,包括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养殖产品提供一些生物营养元素,从而一定程度上的减少我们的饲料消耗,提高我们的饵料系数。另一个方面,它可以结合水体中的部分重金属,从而改良水质。
缺点就是大量的有机物,再进行分解的时候,容易耗费大量的水体的这种溶解氧,从而造成水体缺氧的一个现象。在缺氧严重时,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同时分解产生的一些有机酸、硫化氢等等的气体,它又容易扩散进入水体,对我们的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另一个方面,由于有机物长期的堆积,给病原体提供了营养源,从而促使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大量的繁殖,增加了养殖动物的患病几率。
底质恶化的表现
养殖户经常能够发现,当我们在午后开启增氧机的时候,往往产生大量的泡沫不易散开,或者泡沫发黑发黄,并且闻到异常的臭味,这就是底质恶化的表现。
开启增氧机泡沫不易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