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平米的空间,生活14天,要吃喝拉撒睡,他带什么、不带什么,需要权衡。
首先明确的是,原来他想的只带14个土豆,肯定不行。一天一个土豆,人是撑不下去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样做意义不大。庞宽、房方和朱砂达成一致,这个作品的出发点,不是极端性,不是奇观性的人类生存挑战,也不是杂技表演,“你就算在这儿待72小时水米不沾又怎么样”,它最珍贵的应该是直接面对人的日常,“你越接近中国都市生活的日常状态,你所说的14天的意味,就会越强烈”。
因此,他们准备了14天正常数量的食物:包括28盒自热米饭(一天两顿),60瓶水,红茶和无糖可乐26瓶,还有一些酒和零食。
▲ 准备的28盒自热米饭。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他怎么上厕所。他们决定用一个简易马桶,就在箱子上解决,马桶不连接下水道,需要房方每天拿走清洗。但上厕所还关系到另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遮蔽,这关系到人的隐私和尊严。
最开始,庞宽准备了一个简易帐篷,想在帐篷里如厕,但两位策展人不同意——他们在直播一个人的真实生活,但有了帐篷,很多事都可以藏在里面,就没挑战了,创作的空间小了,房方说,“就像变戏法,你本来承诺最多桌子上铺块布,现在把大木箱子抬上来了,那不好玩了。”最终庞宽同意拿掉帐篷,如厕时,他会背对镜头,用毯子裹住自己。
在四天里,这场演出的主角本人,把他的时间都用来准备漂亮衣服。隔离14天,他准备了14套衣服,都是大牌,有的还是特地去朋友的古着店里借的——直播过程里,你会看到一个生活在台子上、根本不需出门的人,穿真丝睡衣、切尔西靴、彩虹透视衬衣、紧身裤,戴礼帽,连墨镜他都准备了三副。
而直到展览那天上午,马上就要上台了,他还没准备吃的喝的。所有食物都是在房方接他去画廊的路上,他们在途中的一个超市里买的。
在我们的采访中,庞宽谈到他为何这样看重漂亮衣服,他说,他觉得人生就是由无数场party组成的,这场直播也是一场party,于是他精心准备漂亮衣服。party上还要有酒,要有音乐,所以他必须带上红酒和音箱。他需要精神生活,所以带上了三本杂志,《VOGUE》、《三联生活周刊》和《奥秘》,代表他感兴趣的东西,包括时尚、生活方式和未知。他还带了一本书,是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
▲ 庞宽在朗读《爱你就像爱生命》。
这背后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命题——那就是一个人如何定义生活之必要。当条件被压缩到极致,人会如何构建自己的价值排序?对庞宽来说是“如果在精神上面富足,物质追求可能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他没那么看重物质,只准备了能满足温饱的食物,但同时,音乐、书籍、电影和酒是不可压缩的,成为了超越生理的、一种提供慰藉的必要需求。
之后的很多天里,有观众说,自己会在深夜打开庞宽的直播间,他每天晚上会放音乐,那些音乐很好听,就像一个深夜电台。有人把这些歌建成了歌单,603首歌,风格很难概括,很多人跟着听,那也是属于庞宽的表达。还有人听他读了两小时王小波的情书。
在直播结束后,我们也和房方谈过这一点,他说,这也是庞宽身上特别令人欣赏的东西,“你会发现他重新定义了什么是真正的必需品,所谓的必需品可以很简单解决。”
“这14天,之所以让大家感到很治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大家看到了在生活必需品很匮乏的无奈之下,怎样用那些非必要的东西,去构建你的日常,去寻找你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