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国荃兄弟
瓦解“家庭分流”的“一户一孩儿”综上所述,瓦解“家庭分流”的原因简单之极:一户一孩儿,家庭成员教育上的分流从何谈起?即独子政策改变了人口生态,灭绝了传统的家庭分流。
独生子女政策彻底改变了人口生态,从而改变了几乎每个父母的心态,每个子女的性格。地球上的所有两性繁殖的物种,具有一个共同特征:拥有超过其抚养能力的生育力。为什么自然选择筛选出这种特性,因为它降低了该物种灭绝的风险。
在现实中,多子女在完成着降低物种风险的同时,还完成了另一功能:降低了父母对子女风险的担忧,他(她)们因此变得坦然、举重若轻。相反,如果他们心中总是怀有对风险的巨大恐惧,这心态必定全面地作用于他们对待子女的行为。他们将不敢承受孩子身上的任何风险,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如果有一堆鸡蛋,最愚笨的老太婆也会将之放入两个、三个篮子中,没有哪个篮子堪称最好,只有多个篮子才是最好。但如果只给老太婆一个篮子,她一定会挑选出那个更好一点的篮子。而如果将教育比作篮子,大学就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们认定的最好的篮子。他们只有一个鸡蛋,焉能不放入最好的篮子中。于是孩子的兴趣、能力、众多考生拥挤在独木桥上的后果,都不做考虑了。
是人类,乃至动物的历史中不曾有过的超高的风险感,统摄着中国的父母。逼迫子女加入高考大军,是他们规避风险的策略之一。这是生态使然的一种心态。人强不过形势,心态孕育于生态。
素质教育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在有很多人批判应试教育,呼吁素质教育,要求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
应试教育是什么谁都明白,而素质教育是模糊的,其本身的模糊导致其目标和手段都不够清晰。多数素质教育的说法中都包括两个“全”,其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其二是全面促进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当然很好。但怎样面对,却未说及。素质教育的设计者说:“存在这种(即应试)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升学考试竞争过于激烈。”师资优劣是相对的。如果师资分为“优良中”三档的话,优等师资永远是不足的。
现行的全部课程覆盖得很宽阔,音乐、体育、美术并全。问题不是出在教育的设计,即“意识”的层面,而是发生在教育“实践”的层面上。中学的高二、高三年级,几乎是师生们共谋将音乐、体育、美术的课程淘汰掉。
素质教育提倡者以为,抓了德育、体育、美育,有助于克服应试的倾向。但是究竟是应试倾向导致了对德育、体育、美育的忽视,还是对后者的忽视导致了应试倾向?毫无疑问,不是对德育、体育、美育的忽视导致了应试倾向,因此也不是补足后者就能克服应试倾向。
在一个严酷竞争、激烈博弈的态势下。不是提倡就可以改变人们的态度的。如果德育、体育、美育的副科不列入高考,就必然遭到轻视。而一旦列入,将立刻沦为“应试”的项目之一,丧失了“初心”。
你告诉他们你要考什么:考撑单杠,同学们就不会去练拉单杠;考田径,就不会去练游泳;考短跑,就不会去练中长跑。更严重的是,练习其实只是为了敲门。那个科目,那项游戏的内涵,是不入心的,不会成为兴趣的。考完即终结,过后便放弃。如此态势可以将一切学习异化,如此异化的学习可以颠覆一切考试。甚至于,从幼年就开始被如此造就的中国人,可以颠覆一切制度。天下哪有一个制度是完美的呢?
结语:当前,唯学历论是不可能动摇的,要想进入大公司、大组织,谋求更高的职位和薪酬,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学历,因为这是他们筛选人才的的成本最低的方法。加之父辈、祖辈的观念,所以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无法缓解,只能愈演愈烈。
拿到了学历的高校毕业生,要到市场上去谋职。市场的特征是多元,即无数个买家。市场上用人单位的多元化,加上工业化、技术化导致的对人才需求的增加,扑朔迷离,刺激同学们狂热且盲目地投入到竞争之中。最终当然要水落石出,很多人注定要失业,因为岗位的增长追赶不上考生和学历拥有者的增长。但即使是毕业即失业的信息,也不能如想象中那样有效地抑制教育的膨胀,很多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或预感找不到工作的人,去读研究生了,将择业的困难推到日后。
前期,有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刷屏,引发网友热议。
在文中,作者声情并茂地“描述”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的效果,并感慨:“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南京家长在快乐与痛苦的交织中,终于疯了”。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在很长时间以来,这句看似调侃的话却成为了中国万千家庭的真实写照。
为孩子减负,看起来明明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家长们抵触这么大?
我在这篇文章下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医疗和教育领域是最难改革的两个领域,为什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孩子的适龄教育周期就那么一段,错过了或者失去了,是无法补救的,所以大多数人都“赌”不起,这就是家长们面对减负政策反弹如此之高的原因。
应试教育仍是主流,高考仍是一座独木桥,企业招聘仍看重985、211。
在这种大环境下,“减负”,请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