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的高端设备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剁手的购物者已经陷入了一种心理学效应里,不能自拔了。这种效应便是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诱饵效应。
所谓“诱饵效应”,指的是当我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有了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
这时你会忘记自己当初的预算,毫不犹豫地选择原本更昂贵的选项。虽然此时的你是加钱了,但也会觉得自己占到了不少的便宜。
可能很多人还是无法理解诱饵效应对加钱党的作用,那就不妨先来做道选择题吧。比如你现在要定阅杂志,有以下两个版本供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个呢?
A.单订电子版59美元;
B.单订印刷版125美元;
相信聪明的你,会根据自己的阅读偏好和价格来进行选择。如果你喜欢纸质版又承受价格的话,就会选B,否则你就会选A。但如果此时加入一个C选项:订印刷版加电子版的套餐125美元,这时你的选择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我们可以注意到,C选项和B选择的价格是一样的,但此时的我们觉得C选项明显更加划算,即便拥有纸质版后的你,并不需要翻阅电子版。
其实,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的行为经济学教授就做过类似的实验。他让自己的学生做上述的选择,结果发现选择A的学生占16%,选择C的学生占84%,选择B一个都没有。结果发现这种情况下,选择C的人所占的比例更大。
有趣的是,当把B选项去掉后,该教授又让学生在A与C当中选择。而这一次,选择A的学生占了68%,而选择C的比例下降到了32%。显然,价格实惠的A更加受到大家的喜欢。前后发生这样的变化,正是因为B选项所导致的诱饵效应。
诱饵效应(decoy effect),也被称为不对称优势效应。它是由哈珀等人于1982年首次提出。在这之前,人们一直认为所有新选项的出现都会分散已有选项的机会;殊不知,有些新选项的出现反倒会增加某个旧选项原有的吸引力!
换句话说,这个新选项的出现能会让原本纠结的我们更快地做出选择,所以这个新选项也被称为是诱饵。
而“诱饵效应”往往会出现在“非对称压倒劣势”(asymmetrically dominated decoy)的情况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新加入的诱饵在各方面都比目标选项差,但它又跟竞争选项比起来不相上下。这个时候,看上去比“诱饵”更好的目标选项就会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国家地理》进行了一项实验来测试诱饵效应如何影响大众购买大爆米花而不是中小爆米花。首先,他们为第一组消费者提供了3美元的小桶爆米花和7美元的大桶爆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