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来源大体上分为两种。
一类是根据所在地区的名称而来,据春秋著作《国语》中“晋语”篇记载,黄帝的姬姓源于居住地附近的姬水,炎帝的姜姓则源于姜水。
另一类是根据部落图腾而来。如杨姓是羊变来的;范姓是水牛变来等等。另外学者还考证出熊、马、牛、羊、乌、风、龙、梅、花、李、叶、林等姓都与上古氏族图腾直接关联。
至于说上古有多少个原始“姓”。《国语》中记载,“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佶、擐、依。”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认为,“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即: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姑、祁、芈、曹、坛、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
当代学者又根据周代文献发现,姓氏有34种,可分为原生姓:风、姜、姬、嬴、偃等。分化姓:姚、姒、妫等。和尚未考证出其起源的姓:曼、归、熊、隗、怀、允、漆等。
二、氏的由来与“姓”相对的是“氏”。虽然现代人看没什么区别,但在古人看来,这是两个概念。
宋代学者郑樵曾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可以看出,“氏”来自于男方,也正因如此,西周作为是封建王朝的开始,姓与氏开始分立。此时男子社会地位的提高,原本母系计算的血缘关系转换为以父系为依据。
这也就是为什么史书中黄帝称轩辕氏,炎帝称烈山氏,尧称陶唐氏,舜称有虞氏的原因。
与此同时,政治上天子的出现,为“氏”进行了背书。周王室为巩固统治,根据各自封国的名称为同为姬姓的分封诸侯赐姓,如鲁、晋、郑、吴、蔡、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