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劳力士的寿命,3万左右劳力士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2 16:18:39

一块劳力士的寿命,3万左右劳力士(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新眸,作者|刘思璇,编辑|桑明强

和股市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表圈的火热。

今年年初,劳力士宣布涨价,旗下手表平均涨幅3%-10%;位于鄙视链顶端的百达翡丽紧随其后,鹦鹉螺、手雷系列涨幅达到20%。从浪琴、欧米茄,到积家、萧邦,再到宝珀、雅克德多,穷玩车、富玩表已经从笑谈变成现实。

制作周期长、工艺繁复、供不应求,让名表向来高端。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风在手表圈越吹越大,溢价也变得越来越夸张,一些经典表款被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峰,甚至出现了有价无市的情况,作为传家宝压进箱底。

参考美国二手表交易网站Bob’s Watches的调查数据,2011年劳力士二手表的平均价格还不到5000美元,可等到2021年底,数字早已翻了接近三倍。疫情以后,受停工影响,两年间的价格涨幅更是直接碾压了2011-2016五年的加总,投资回报率更是黄金、股票、房地产望尘莫及的。

保值率大于个人喜好,一反常态成了圈内玩家的金标准。

什么人在玩表?

“你可以轻易拥有时间,但无法轻易拥有江诗丹顿。”

这句广告语足以解释一块手表在商品以外的丰富含义。跳出了计时工具的单一身份,手表被神话成佩戴者个性、品味的象征,机芯里支撑着精准走时的大师级工艺,也为它们的定价提供了空间和标准,让手表变成艺术品般在市场上流芳百年。

这样一个有逼格、又能保值的市场,自然不会被年轻人放过。新眸观察到,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跑步入场,一如当初拥抱基金,试图用并不充裕的本金钓一条大鱼,转身进阶高收入人群,但手表就真的是好选择吗,未必。

表圈人士应该很难忘记2019年上半年,由绿金迪掀起的那场狂风大雨。年初时市场上折后价还在20万元上下,每月浮动差不多1万元;可等到了5月份,价格突然飙升,几乎达到了1天涨1万的水平,市面上的绿金迪被大量囤积在炒客手中。不断有鼓吹的消息释放出来,“专卖店限量配额”、“货源稀缺”、“仍将持续升值”等,一声声搔着年轻人们梦想一夜暴富的心。

于是,有条件的人开始下水,没条件的也在眼巴巴观望,携手助推绿金迪在半个月内从28万膨胀到了38万,涨速之快连茅台看了都害怕。正当所有人都在预测这一波上涨究竟能有多疯狂时,抛售开始了。

短短一天之内,绿金迪*8万元,让一众表商不得不出手稳住局势。可随着市场上涌出的绿金迪越来越多,表商们开始束手无策。到了这时人们才反应过来,所谓的投资新风向不过是又一把镰刀,收割尽新一茬韭菜。

可当时间来到2020年,在行情不景气时忍痛割肉的韭菜们又迎来了戏剧性的反转:全球疫情,劳力士工厂停工,真正的稀缺开始蔓延。绿金迪再次雄起,一路飙到如今的7字开头,让许多落魄出手的年轻人拍红了大腿。

仔细想想,手表圈的这一场风波中其实藏着我们熟悉的影子:通过朋友安利或是“抄作业”的方式上车,拿最少的钱、冒最大的险、追最热的风,然后成为最绿的韭菜。手表也好,基金也罢,抑或是球鞋、潮玩,这一代年轻人总是跑在投资理财的最前线,捧着毕业后几年攒下的存款,生怕落后似的一个接一个跳进别人挖好的坑里;摔倒了也不要紧,爬出来拍拍裤子回回血,又是一条好汉,生龙活虎地跳进下一个陷阱。

表圈里固然还有不少财大气粗的中年人,保持着一贯的敏锐和谨慎,一边把玩多年来的收藏,一边静观其变。可与此同时,年轻人的占比正在飞速增加,B站上动辄几十万播放量的腕表视频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说,这些不够成熟的年轻人是这场炒表浪潮中的冲浪者,我们不禁想问,到底是谁推动了浪花、最终拍向岸边激起了泡沫?

什么人在造浪?

“1万元预算可以买什么表?(希望)性价比高,能保值,最好全新。”

这是一位手表内容博主的粉丝留言。该博主给出的答案是,1万元预算最好不要买表,不如拿这份钱去吃吃喝喝、看书学习。在这条视频的评论区里,两种声音吵得不可开交,一方认同博主,另一方在质疑1万元怎么就不能买表了。

透过争吵,我们可以看见年轻人们对手表的疑问:到底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单看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可把问题放进眼下的手表市场来看,答案又会倾向后者。摇摆不定之间,藏着制造商、零售商和二手表商们的障眼法。

在一级市场里,饥饿营销的套路早已被玩烂。

即便劳力士曾公开发布声明,称“产品稀缺并非劳力士战略”,但从官方经销商被给予“独立管理分配腕表给客户的权利”这一点看,供不应求的局面绝对是制造商们乐意看到的。每个官方经销商都有权拟定自己的候补名单,灵活排列等待补货的客户,通过搭售冷门款等方式来提高客户在名单中的“等级”,当热门表款到货时优先卖给等得更久、花钱更多的顾客。

表商有意制造起“内卷”,让顾客们陷入无端的竞赛当中,如同网红店的排队经济学一样,激发消费者的产品预期。随着买表过程中沉没成本越积越多,很少有人能在等待的途中理性地毅然转身,这就让每一单热门表款交易都附带上了一款、甚至几款冷门表款的顺利出手。

或许是炒作的程度太过夸张,制造商们都有些看不下去。今年年初,劳力士在上调价格的同时,还发布了一系列新规,其中包括“新到商品十天内不能开卡销售”、“各专柜要强制展出不得少于十只手表(且不得售卖)”、“实时库存要达到60只”等,有望改善此前劳力士专柜中“只有表枕没有表”的尴尬场面。

但这毕竟是治标不治本,如果真心想止住炒作的风气,劳力士完全可以把市场中的所有消费者统一管理,即便价格可能存在地区差异,但至少能保证在补货的先后上不存在滋生炒作的空间。说到底,遏制炒作不过是面子工程,别做的太过分就行,毕竟受惠受利的可不止经销商一级。

二手市场更不必多说,当然是炒得越凶越好,囤积居奇,从来不会过时。近两年包括绿金迪在内的几次市场波动,无一不是二手厂商们从中推波助澜。软文营销、释放信号、哄抬价格,一套本事早已玩得炉火纯青,只等一茬茬新人“愿者上钩”。

什么人不被“割”

泡沫袭来,有人能在表圈中独善其身吗?

当然有,那些微笑的中年人们就是很好的榜样。玩表的中年人之所以能波澜不惊,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底够厚,另一部分在于他们买表的动机足够纯粹。

上世纪流行的“穷玩车,富玩表”的观念,可以说是影响深远。除了人到中年的二手表商,大部分中年人都是单纯“为了买表而买表”,用一款精巧、高端、昂贵的手表来搭配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同时,人生进入下半场,时间变得更加宝贵,这也让手表的特殊意义得到凸显。

在二手市场中,中年人很少作为卖方出现,即便自己不再佩戴或收藏,他们也更愿意送给朋友或是晚辈当作礼物,而非出售。在这样的心理下,消费变得很简单,不论是新表还是二手表,都是“一次性”消费,全凭工艺本身和个人喜好做出决定,不受价格影响,自然不会有被“割”的可能。

这其实也回到了刚才的问题上: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其实对于表的本身来说,前者才是最好的诠释。从设计稿到成品,从零件打磨到组装,其间每一个环节耗费的精力都是巨大的,一只小巧的腕表需要几千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出厂,这就决定了名表的出厂价格远比流水线生产的手表要高,其精确性和寿命也是后者难以企及的。

手表能够代表一个人,是因为方寸之间容纳了精益求精的态度,也包含着对时间的深刻敬意,越是精密、越是悠久,也越是醇厚,一如陈酿,这才是诞生两个多世纪以来手表经久不衰的原因,而非昂贵金属、宝石的加成。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添上一柴火,手表也能被炒成股票。市场烧得越热,年轻人们越该冷静,分一分什么是真话、什么是带节奏,也听听自己的内心是否认同、是否需要。毕竟再贵的手表也不能让生命翻倍,任它精致与否,时间依旧那样匆忙。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