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一点小事,和娃干了一架。气人啊!翻脸比翻书还快,那脾气发得才叫一个大。”
“昨晚又哭闹了一个晚上,作业也没写,都不敢说她了。一开始骂弟弟,然后自己在房间里乱扔东西。说又说不得,她看上去很痛苦,我也因自己的束手无策而崩溃。”
“手机才是他的妈,一放假就机不离手。只要不给他手机,他和我们就成了大仇人!”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火炮,一点就燃,有些时候不点都燃。做父母难啊!”
“每天有一万个念头,不想当妈了。估计他未到十八岁时,我就已经被他活活气到了土里。”
……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们每天都像在渡劫一样,痛苦不堪可又不甘心就此放任不管。而对于孩子而言,每天看着父母黑着脸,没有一个好脸色,内心也是极度排斥,甚至宁愿周末呆在学校,也不愿回家与父母共处一室。
青春期的孩子究竟有多反感父母?北京一家机构的抽样调查,震撼了所有父母。
3000名中学生,在其中一项“你对父母的态度”里,56.28%的孩子选择了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对父母态度冷淡;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6.62%的孩子惧怕父母。而仅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
中国式父母总是倾其所有给予孩子一切最好的,然而这一组数据的出现,的确寒了很多父母的心。那么,面对这种紧张的亲子关系和一点就燃的火炮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收拾”呢?
(1)不要转嫁自己的压力,更不要把自己的遗憾强加在孩子身上。
昨晚,随着冰墩墩的“下班”,本届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也完美结束。而此次冬奥会奥运村的一系列高科技操作,也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现实版的《机器人总动员》里,有炒菜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汉堡机器人,煲仔饭机器人,冰激淋机器人,调酒机器人……
然而,很多普通父母在为之感叹和自豪的同时,也充满了危机感。他们会一本正经地教育子女:“看见没有?不好好读书,以后当服务员的机会就什么都没有了,因为机器人完全可以代替你了。”
大部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依然信奉有压力才有动力,所以无时无刻不在制造压力,企图某一天孩子在自己的打击下,就立马“浪子回头”了。
为此,曦曦妈想要奉劝各位,这种方式是青春期孩子最为反感的方式之一。不要把自己对生活的负能量,转变成对孩子的压力,更不要把自己的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已经具有独立思考的孩子身上。
(2)努力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信息,父母并不在乎你获得了第几名,但我们在乎你到底有没有努力。
在高考的重压下,大部分普通父母在孩子刚入学的时候,就不断给孩子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诚然,知识改变命运是正确的,然而,很多父母却在监督孩子践行的路上用错了力。
他们会因为孩子得了第一名而狂喜,会因为成绩下滑一名而暴跳如雷,会因为孩子与其他同学差距过大而愤怒,会因为孩子稳不住第一而抓狂。
面对这种因为平时成绩而大喜大悲的家长,我觉得冬奥冠军谷爱凌妈妈的育儿经,真的棒极了!她说:我从小追求完美,觉得不完美就是瑕疵。所以我告诉爱凌不需要做完美人,因为不存在。
然而,现实生活里,很多家长总是会拿自己小孩儿的短处,与别人家孩子的长处相比较。长此以往,便给孩子造成了一种消极心理,即:“反正在你们眼中我什么都不是,那就如你们所愿吧,我也懒得努力了。”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总是将孩子的任何一个点,都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就拿学习这件事来说,也并不是非要考第几名才算满意。相反,我们应该在乎的是孩子究竟有没有努力,与自己之前的成绩相比较,有没有进步。
(3)不要拒绝孩子做家务,分担和劳动的过程能够让孩子学会承担,对家更有归属感。
“走开走开,你自己一边玩儿去。”“你不能进厨房,万一菜刀切到了手怎么办?”“擦桌子这种事情我来做就行了,别把你的衣服弄脏了。”“家务交给我,你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够了。”
因为各种原因拒绝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是很多家长潜意识里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然而,长期如此,孩子就会理所当然地觉得这一切都是家长需要做的,自己与家务毫无关联,甚至不顾及父母做卫生的辛劳,最后肆无忌惮地乱扔纸屑,想着反正有父母收拾。
做家务,对于孩子而言其实有很多好处。第一,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第二,亲自实践后,在作文写作时孩子才会更好发挥优势;第三,能让孩子拥有独立自理的能力;第四,会激发孩子的信心,让孩子对家庭更有归属感。
————————
在青春期成长最艰难的几年里,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的支持、理解和良好的榜样。以上三个问题,望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