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旧照
1970年,郑晓龙和当时许多大院里的孩子一样,当了“后门兵”,在河南服役。在部队里,郑晓龙开始写作。才半年多,因为欣赏郑晓龙的文采,指导员就让他写全连的年终总结,郑晓龙也不负厚望,交出了令领导满意的答卷。
后来,郑晓龙被调到机关当宣传干事,专职部队的新闻报道工作。同时,这份工作也为郑晓龙的阅读提供了便利,他可以随意进出机关图书馆。
郑晓龙旧照
1975年,郑晓龙结束了军旅生涯,被分配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农村部当记者。
1978年,高考恢复的第二年,郑晓龙与同事一道参加了高考。
由于多年的读书积累和工作经验,高考对郑晓龙来说并不难,除了数学。“我没上北大,因为我数学没去考,我完全不会,考大学我就想检验检验我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其他四门功课,语文、历史、地理、政治总共考了330多分,就靠这四门的总分也够分数线了,于是(我)就被北大分校的中文系录取了。”
《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1982年,刚大学毕业的郑晓龙,来到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原北京电视制片厂)。由于出色的业务能力,他从编辑一路升任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副主任。
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郑晓龙策划组织了多部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的电视剧,比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等等。
《北京人在纽约》王起明和阿春
其中,《渴望》更是点燃了1990年冬天的中国。该剧一经播出,收视率就高达90%,其火爆程度,可以用“万人空巷,世人争说”来形容。当时,垃圾车也会播放《渴望》的主题曲,幼儿园的老师也不教儿歌,而是教孩子们唱《渴望》。即使是小偷,也要回家去看《渴望》直播。据公安部统计,在《渴望》播出期间,犯罪率直线下降了30%,公安部还给《渴望》剧组颁发了一个“维护社会治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