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年,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正在发生“微妙而巨大”的变化。
2022年1月19日,北京“率先”宣布其2021年的GDP规模已经突破“4万亿”,达到了“4.02亿”,经济增速达到了8.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由此北京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宣布GDP突破4万亿的城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这次还特地宣布自己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拿了“全国第一”。
从北京抢先公布城市经济数据来看,很明显北京对自己“政治中心”的头衔并不满足。
北京的目标是要成为中国的“伦敦 东京 纽约”,一个集政治经济科技于一身的全球超级大都市。
所以自从2020年以后,北京的“头衔”在不断“增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世界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性枢纽城市、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等等。
这在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北京的“疏解”和“减量”似乎已经淡出。
这充分说明,北京其实非常在意“经济中心”的地位,本次官宣“GDP破4万亿”其实就是向外界透露两层意思:
第一,北京的城市发展要重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
第二,中国已经形成两个“4万亿级的经济中心城市”,北方的经济中心是“北京”,南方的经济中心是“上海”。
北京在经济规模上还是要和上海“分庭抗礼”“南北对峙”的,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十四五期间北京的经济规模大概率要超过上海。
也就是说,尽管北京有多家央企总部“外迁上海”,但是到了2025年北京经济规模依然会成为“全国第一”,超过上海问题不大。
其实在前几年,尤其是2017年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出台以后,北京一度“严格控制人口流入”,“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坚决在“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上做减法。
所以在“城市功能”上只保留了“四大中心功能”,也就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这样一来,北京原本拥有的金融中心、经济中心的定位,逐渐被淡化。
而与此同时,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个“非首都功能”发展区开始建设,提出要“承接北京的央企总部、高校和批发市场”。
随后北京的“落户门槛”也开始提高,建设用地开始提出要“减量发展”,在过去几年,北京的重要成绩之一,就是“常住人口负增长”。
但是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疫情管控的“常态化”趋势,人口开始出现“老龄化少子化”倾向,再加上国内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了稳经济增长保就业,北京的城市定位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2020年北京开始设立“自贸区”,2021年开始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京的“经济中心功能”,“金融中心功能”开始被“唤醒”。
2021年北京全面放宽“落户门槛”,7大国内名校本科生可以直接落户,北京人口策略开始出现“重大逆转”。
与此同时,北京全面布局“中高端制造业”,提出“北研发,南智造”的科技智造布局,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落户北京。
这意味着,北京总算“放下了身段”,全面参与抢人大战和经济争夺战。
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重新加上了“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制造业中心”的色彩,成为了囊括金融、科技、制造等产业,成为了经济结构复合度最高的国内城市。
北京“逼近”上海,而通州正在“模仿”深圳。
2022年1月17日,通州区正式印发《“十四五”时期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中,明确提出:
“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建设成为国际商务北京新中心、北京东部商业新高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增长极。
这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可能有点“懵”,不太理解这个“定位”背后的真正含义及对通州楼市的影响。
我们的理解重点是三点:
第一,意味着北京城市副中心“不搞房地产”,“不搞大规模的住宅建设”,甚至有可能会减少“住宅供地”,北京城市服中心的发展不会依赖“土地财政”。
“卖地生财”这条路不适合北京城市副中心。
第二,意味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居住人口”不会扩大,重点吸引“职场人群”,要打造成为“职场中心、商办中心”,而不是“北京居住中心”,常住人口规模将被严格控制。
你来上班可以,来居住“不行”,没有那么多住宅,甚至为了遏制其他区的人来通州买房居住,整个通州全域实施“住房双限”。
第三,意味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用地将会大规模用来建设“商办,建设商业和写字楼”,未来整个城市将以“税收财政”为主,坚决不搞“土地财政”。
所谓“税收财政”,就是要打造“亿元税收楼宇”,甚至是“百亿元税收楼宇”,把每个“商办楼”都变成“税收楼”。
比如北京CBD就是典型的“税收财政”:
2020年北京CBD的核心区税收超过400亿元,功能区税收超过1000亿元,亿元税收写字楼122个,“百亿税收写字楼”一个。
再比如深圳也是典型的“税收财政城市”:
2020年深圳的“一般财政收入”接近1万亿,但卖地收入仅有1000亿左右,土地依赖症不到10%。
可以看出深圳从来不靠“房地产”挣钱,就是搞“商业写字楼”,把城市的大量土地资源全部搞成“商业和写字楼”,将来“收税”。
结果导致住宅供应量严重不足,“房价飙升”。
很显然,通州的发展模式正在“模仿深圳”。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这个小小的“155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六大商业商务中心板块”:运河商务区、通州商务园、宋庄艺术小镇、副中心枢纽站、环球影城、张家湾设计小镇。
初步估计写字楼的面积会超过600万平米,大商业中心的面积会超过200万平米,合计商办的总面积可能接近1000万平米。
未来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可以说“遍地都是大商业,遍地都是写字楼”,品质高的住宅?对不起,没有!通州不做。
很多人可能会很奇怪,北京城市副中心搞这么多的“商业和写字楼”,未来谁来入驻?在这一次规划中,北京市有明确的提及:
第一,央企的“二三级总部”,虽然央企总部在逐渐“离京”,但是央企的“二级总部”,“三级总部”,“北京分公司”要落户在通州。
第二,北京市属的国企总部,北京国资委名下的“国企总部”,要从城区逐渐搬迁通州。
第三,北京市属的金融机构,包括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央行营管部、北京银保监局、北京证监局、北京银行总部、北京绿色交易所等全部搬入通州。
第四,北京市属媒体单位,包括北京广播电视总台(北京融媒体中心)等。
可以说是,相当于把整个北京市属的行政、事业、国企等各个单位“一脑子全撸过去了”,同时已经明确要在“环球影城”搞一个“规模超过50万平米的奥特莱斯综合MALL”。
北京这一次,确实“拼了”。
所以,对于未来五年的中国大城市发展格局来说,南方可能会出现非常多的“大城市”和“经济中心”,但是北方只有一个,那就是北京。
几乎北方所有的经济功能,都陆续集中在北京的身上,“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制造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消费中心”,未来一个超级“庞大而臃肿”的北京城已经“不可避免”。
所以北京未来的经济规模,肯定会超过上海,而且未来,两个“超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集“整个北方的资源”养一“北京城”,上海比不了。
而在这种背景下,“不惜重金打造”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肯定会成为北京经济承载的“重中之重”,堪称“北方的深圳”!
【加入交流群,请私信大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