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骨珠项链。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1966年,在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村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一具十六岁少女的遗骸被挖掘出。
她的脖子上佩戴着一串小海螺壳制成的项链。在那个物质极度贫瘠的时代,这50多枚大小不一的海螺,陪伴着一位花季少女度过了地下漫长的万年时光。
商周
告别了史前时期,首饰的制作工艺进步。商朝,在贵族奢侈之风的影响之下,颈饰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仅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颈饰,便足以呈现一场视觉的盛宴:玉管状珠、玉圆珠、玉质长条穿孔饰、石珠、玛瑙珠、绿松石珠等。这些大大小小的珠子串联起来,便是一条条美不胜收的项链。
商 青玉鸟形佩。来源/河南博物院藏
据《逸周书·世俘解》载:“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百万。”商朝是用玉的高峰时期,许多颈饰由玉制作而成。除此以外,商代也有由梅花状、圆盘状的琥珀和红玛瑙等串珠制成的颈饰,以及“蚌饰”。
《说文》释“賏”为颈饰。
在河南郑州铭功路2号商墓、河南安阳大司空村265号殷墓、山东益都苏家屯商墓,均发现了上千余颗蚌珠。人们使用贝类制成项链,将它缠绕于颈部或者腰部,作为装饰。
秦汉
到了秦汉时期,做工精美的金质颈饰层出不穷。湖南长沙五里牌东汉墓出土了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金珠项链。
它共由三种不同形状的上百颗金珠串成,第一种是由细小如苋菜籽的金粒分三圈粘聚而成的金珠,第二种是由小金管联结而成的连管珠,第三种是八方形的珠,串联在一起,熠熠生辉。此外,项链上还有一个花穗形金坠,更显精致和灵巧。
有了“金”,还要有“花纹”。人们发明了“蚀花加工法”,为颈饰描画上精美的纹路。所谓的蚀花加工法,便是用植物嫩叶与石碱捣成的浆液,画于已磨光的珠饰表面,通过加热处理呈现特定纹饰的方法。
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西汉墓曾出土了一件由16个腰圆形管串成的玛瑙颈饰。其中,一颗管上纹画的白色平行线,便是使用了这种工艺。
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