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动物花鸟型纹样的颈饰开始出现。南京仙鹤观东晋墓出土的颈饰组件中,包括金羊、金比翼鸟、金龟等。至唐代,这些动物式样又逐渐消失,开始流行镶嵌着宝石的黄金坠饰、带黄金扣头的坠饰和三通。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梁家庄附近李静训墓被发现,一条镶嵌有珍珠、鸡血石和凹雕大角鹿青金石的金项链也随之面世。
隋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墓主李静训是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的外孙女,曾祖父是北周时期赫赫有名的骠骑大将军李贤,离世时年仅九岁。“戒珠共明并曜,意花与香佩俱芬”,娇小的她躺在雕制精美的石棺椁中,周身被奇珍异宝环绕。其中,围绕于颈的金项链尤为灿烂夺目。
此金项链周径约43厘米,链身由28个嵌珍珠的金质球形链珠组成,并用多股金丝编织的索链串成。每个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每个小环外又有小焊珠一圈和大焊珠5颗,其上再各嵌珍珠10颗。
项链的上端为扣钮,中央镶嵌凹雕大角鹿的青金石,左右各有一金钩连接链身。下端为一个大圆金饰,四周嵌有24颗珍珠,中间嵌着一块鸡血石。鲜红的鸡血石搭配着洁白的珍珠,在纯金的烘托下,交相辉映、雍容华贵。而最下方挂的心形金饰上镶嵌的一块长3.1厘米的宝蓝色青金石,更是极为罕见,价值连城。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在花样年华逝去,悲痛万分的长辈们为她佩戴上世间最流光溢彩的金项链,即使埋于地下千余年,仍然鲜艳如新,就像那份亘古不变的亲情牵挂。
李静训墓金项链的制作工艺繁复,它的设计混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的元素,凹雕的工艺更是可以追溯到古代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可见唐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频繁,首饰工艺空前繁荣。
唐代《钗小志》记载:“上皇令宫伎佩七宝璎珞,舞霓裳羽衣曲,曲终,珠翠可扫。”在唐朝,另一种特殊的“项链”也在妇女们的颈间开始风靡,那便是“璎珞”。
璎珞一词源自梵文,本是指印度贵族颈间佩戴的饰品。唐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汉地。汉语中的璎珞主要是指佩戴于颈部的串饰,多用珍珠、宝石和金银贵金属等串联制成。唐代高僧慧琳撰写的《一切经音义》就解释“璎珞”为“颈饰也”。
沥粉贴金菩萨 莫高窟第57窟壁画。来源/微博@莫高窟
当女子们佩戴上华美非凡璎珞,随着一曲跳珠撼玉的霓裳羽衣曲在金碧辉煌的宫廷翩然起舞……珠翠杂宝、步摇金钏、环佩簪钗,在曼舞轻摇晃中“叮铃”,那清响穿透了千年的光阴,将那份优雅传递。
宋
宋代,在颈饰的制作上,穿孔与链条相接的工艺已十分精湛。南京市幕府山北宋墓出土的一件胆形金坠,坠身镂雕繁美的鸂鶒穿花纹,周边有卷草纹边围绕,顶端如意头中央的穿孔设计,可与链条相接。
在浙江省衢州市郊瓜园村史绳祖墓出土了的另一件娃娃形金坠,设计更加巧妙。坠子的形状是俯地爬行的金娃娃,娃娃面容丰满,神情欢快。它前伸的右手中紧握一个活动的方环,既可与项链相接,又融合于整体的设计,不显突兀。
1987年,一艘中国南宋时期的沉船被意外发现,命名为“南海1号”。一条全长1.72米,由四股八条纯金金线编织而成,人字形纹路,状若麻花的宋代金项链随之打捞出。它以葡萄纹饰长条带钩为首,4个环状搭扣成尾,中间为一桃心金坠饰,设计之精细,同样可见宋代首饰工艺的成熟和进步。
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这条项链与其他大量珍贵的货物一起被搬运上船,运送于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之上。它的主人或许是一位外国贵宾,欲将它送往中东的一位富商或国家首领。
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