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_ 承德避暑山庄
- 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可监察御史这玩意儿,在明清皇权集中制达到顶峰后,早就逐渐的沦为了党派攻讦的炮灰,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
八大臣也明白,如果没有人给董元醇撑腰,他一个从五品的小卒子如何敢插手这样的事情。
所以顾命八大臣以祖宗旧制没有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赞襄政务王大臣中已经有了两位亲王,不需要再简拔其他一二亲王为理由,驳斥了这封胆大妄为的奏折。
面对两宫皇太后和她们背后的奕䜣的夹击,八大臣也不甘示弱,大肆拉拢党羽,提携故旧。首先就是将八大臣群体中职务较低的匡源保举为户部侍郎兼管三库事务。同时将排在八大臣末位的焦祐瀛从太常寺少卿的位置上保举为太仆寺。
看起来匡源由吏部侍郎转为户部侍郎并没有升官,但重要的是户部左侍郎后缀的“兼管三库事务”的差使。所谓三库指的是户部的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其重要性无需多言。与此同时八大臣又以兵部左侍郎、宗人府丞、国子监祭酒等官缺为诱饵,拉拢其他汉族大臣。八大臣一时权倾朝野,顾盼自雄,颇有: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气势。
上图_ 慈禧(1835年—1908年)
- 关键时刻的错误抉择
此时的八大臣看起来羽翼丰满、大权在握,但实力强却也架不住自己人昏招频出。
先是载垣在八月十八日以皇帝年幼,如果一路陪着咸丰皇帝的梓宫风餐露宿,恐怕身体吃不消为理由,奏请让嗣皇帝和两宫于九月之后先抄近道回北京,等顾命大臣护送咸丰皇帝梓宫到达北京后,嗣皇帝再从城里出门迎接。
对于八大臣来说,此时将与自己不对付的两宫皇太后支使开,自然是免去了很多麻烦,但是他们却忘了放虎容易擒虎难的古训。这样让两宫皇太后离开无异于虎入山林,龙归大海,因为此时在京城的恭亲王奕䜣早已经做好了接应的准备。
可昏招还不止这一件,为了进一步坐实自身的实权,载垣、端华、肃顺在九月初四日以事务繁忙为借口,请求皇帝将自身的职务减少一些。本来三人想的是用这招以退为进的法子,让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和满朝大臣知道他们的重要性,可没想到这招玩儿砸了。
两宫皇太后直接同意了三人的请求,当即传下谕旨,免去载垣銮仪卫、上虞备时处的职务,端华的步军统领职务,肃顺的管理理藩院事务的权力。可怜他们三人从来没想过被自己捏在手里孤儿寡母会有这样的举动,但事已至此,为时晚矣。
上图_ 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861年)
- 第一回合皇太后完胜
敌人的昏招,就是己方的胜利,正是通过对载垣三人以上职务的解除,两宫和皇帝身边的禁卫军中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安排自己人了,也不用担心有性命之危,同时更切断了顾命八大臣和蒙古藩王们的联系。于是九月二十八日两宫的急先锋胜保又上了一道和之前董元醇几乎一模一样的奏折,请求皇太后亲理大政,简拔亲王辅政。
九月三十日,两宫皇太后正式下发了解除“赞襄政务王、大臣任,并派奕䜣等会议皇太后垂帘听政事宜”的谕旨,从而吹响了八大臣覆灭的号角。而这份在三十日下发的谕旨,内容却写着是九月十八日奉上谕,也就是说,从两宫皇太后准备先回北京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政变的相应事宜,只待肃顺等人自投罗网。
当天晚上醇郡王奕譞带领善朴营士兵,前往古北口擒获了护送灵柩的肃顺,把他和先一步入京的载垣、端华一同关入宗人府的监狱里,其他五位大臣也被分别拿获,自此辛酉政变的第一篇章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