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太后这段明目张胆的话被后世理学家们骂了两千多年,称之为“淫词亵语”(清代王士祯语)。宣太后为何当着韩国的使臣如是说?
实则深层次的原因有两个:表面上觉得韩国给的太少了,我大秦出兵救援你,好歹也得出个路费什么的吧!而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在为自己的儿子昭襄王打算,就像俗话说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宣太后就是那个唱白脸的,把该说的不该说的话都说了出来,坏人做的十足。然后在韩国榨取最大化的利益,最后由自己的儿子来唱红脸出兵。人情都是秦昭襄王卖出去的。
果不其然,韩襄王在得知消息后,又派出张翠出使。相比于前一次,这次显然张翠变聪明了,直接找到大臣甘茂来跟秦昭襄王谈,利益谈拢了昭襄王下令出兵,楚国很理智的就选择了退兵。
其实,当时昭襄王才登基不久实际上是宣太后主政,没有她在背后同意,如此大事昭襄王说出兵就出兵的吗?显然这是母子两人唱的一出双簧戏,目的就是突出昭襄王的地位和榨取利益的最大化。
无论什么时候,做为政治人物利益永远都是在第一位的,虽然宣太后是楚国人,但是现在不是变成了秦国的王太后?自然要为儿子着想,既然要出兵肯定就要利益最大化顺便彰显一下我儿子的见识和能力。
结语:做为封建社会太后称制专权的第一人,宣太后在历史上的评价不低。她以一个在秦后宫里名不见经传的弱质女流,能够把儿子扶上王位,辅政三十余年,“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使得秦国国力迅猛的发展,得以为以后吞并群雄打下坚实的基础。功劳可谓大矣!
至于她的那些风流韵事,我们现在来看她的出发点,都是在以自己的儿子为中心利益考虑的。和义渠王私通,她的目的是保证自己儿子顺利的掌握住秦国的政权,避免两面受敌。一旦机会来临,她果断的出手,把那个还沉迷于自己石榴裙下的义渠王*掉。这能说她生性风流吗?如果真的是这样,她应该保住义渠王以及两个孩子才对。
我们来简单的对比,芈八子和赵姬。两个人也都有相同点:找了个情人,还都为情人生了两个儿子。
宣太后是出于政治考虑,为了自己的儿子的前程。主动的和义渠王结合,男女之情对于她完全没有,完完全全是一场感情骗局。而且最后在时机成熟后主动的干掉了义渠王。如此伟大的母爱,你说昭襄王会不感激吗?在宣太后身上我看到了女性为了儿女前程考虑,忍辱负重的伟大。
赵姬则纯粹是空虚寂寞,他找嫪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身体欢愉,从而排除空虚之情。这也造成了在她的纵容下嫪毐逐渐势大,最后企图谋反*害嬴政。从而也造成了嬴政对于自己母亲的怨恨,导致两不相见。赵姬就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最后完全置儿子于不顾。
所以说两个人对待情人的出发点不一样,也就决定了两个人最后的结局也大相庭径,在历史上的评价也大不一样。
但是,世间万物都在无时无刻的发生变化的。宣太后任用弟弟魏冉和芈戎,同时把另外两个儿子公子悝、公子芾安排在朝堂一起辅政,称之为“四贵”。或许是在她看来,大权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可以更好的为昭襄王保驾护航。毕竟自己不止一个儿子而是三个,这手心手背都是肉。
也正如普天下的所有母子关系一样,母亲拼命的为儿子张罗,儿子却要独立急于挣脱母亲的怀抱。
这时候范雎入秦受到昭襄王的重用。他向昭襄王建议收回太后和四贵的权力,以免出现变乱。昭襄王深以为然,于是下诏请宣太后归政,同时把四贵逐出朝堂。从此大权归于昭襄王。
这时也可以看出宣太后与其它大权独揽的太后们的不同,她不是为了权力而扶持儿子,而是为了儿子昭襄王来获得权力。如若不然,宣太后不肯交权,联合四贵架空昭襄王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最差也是两败俱伤的局面。哪里会如此和平的局面?
封建社会著名的太后:吕雉、武则天和慈禧,那个不是为了权力千方百计的操控儿子?哪里会如此无私之举?
所以说,宣太后这一辈子,也许愧对自己的丈夫,但是她无愧于自己的儿子秦昭襄王。在她的支持帮助下,原本和王位无缘的嬴稷成为一代雄才大略的君王,最后她又无私的放手,让儿子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天空。对于她的儿子来说,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谁辛苦为谁忙啊!
参考资料:《史记·穰侯列传》
《战国策·韩策二》
《后汉书·西羌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