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婴幼儿辅食品成为刚需,行业标准如何建立,不仅是全行业的责任,也是全社会需要共同推动的事情。
周莉是一位95后新手妈妈,在孩子快断奶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孩子吃什么、如何吃的问题。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她喜欢在社区、社群以及短视频平台学习和分享育儿经验,同时更加注重宝宝的科学喂养和营养结构。
在宝妈的种草下,周莉决定给孩子挑选合适的辅食。在挑选的时候,面对陌生的“婴标”,她却犯了难。
“婴标”是什么?按照婴标生产的零辅食有什么不一样?面对市场上眼花缭乱的婴标产品如何挑选?没有“婴标”的辅食还能不能吃?
和周莉情况相似的宝妈并不在少数。如今,90后、95后年轻一代的妈妈群体更加注重婴幼儿科学喂养,“天然、安全、健康、营养”的零辅食成为了越来越多宝妈们的诉求,“婴标”食品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婴标”的真相与困惑
婴幼儿辅食是指婴儿阶段除了母乳和婴儿配方奶粉之外,为宝宝补充营养的辅助食品,常见的有婴儿米粉、面条、各类肉泥果泥菜泥、饼干、磨牙棒等。和其他食品相似,在市场同质化愈演愈烈,消费者选择困难的同时,婴幼儿辅食的品质和安全,成为行业的一大考验。
实际上,除婴幼儿食品外,其他食品的标签上标注的无论是“零添加”“纯天然”,还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了食品添加剂,只要是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规定,都是安全的。
但婴幼儿食品是个例外,尤其是被称为除奶粉之外“宝宝第二餐”的辅食品类,需要执行更严苛的标准。“婴标”即是国家对婴幼儿食品的标准,是品质保障、食品安全的象征。
为满足婴幼儿的营养需求,执行婴标的产品和执行其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营养强化的要求。并且相比起行业标准,婴标在部分规定的使用范围和检测限值上会相对严苛。
此外,针对可生产“婴标”辅食的工厂,也有严格的《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在工艺生产、安全卫生、检测检验、营养强化等指标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目前,国家强制标准下的婴幼儿食品标准,与辅食相关的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和《食品安全标准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 10770—2010),主要针对谷物类辅食(经过加工且添加营养强化剂),比如强化米粉、磨牙棒等由谷物制成的辅食和罐装类食品如果泥、果酱、蔬菜泥、肉泥等。
在这两类辅食上,消费者首选是“婴标”产品。但实际消费购买中“婴标”下的食品品类较少,而“婴标”外的食品类目例如大米、燕麦、坚果类、奶酪酸奶类以及面包零食类,种类繁多。这也让消费者在购买选择时陷入迷茫。
周莉在辅食挑选上的迷茫并不是个案,随着90后、95后成为婴幼儿辅食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新手爸妈开始试着去了解和学习“婴标”,以便为宝宝挑选适合的产品。
但这太难了。“一方面没有时间学习,二来真的需要专业知识。”周莉对此表示很无奈,“难道市场上就没有一个简单、通俗易懂的选购标准?”
国产品牌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消费升级及三胎政策全面放开,婴幼儿辅食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按照中国的人口规划目标,2020年和2030年年均新生人口数量需至少达到2230万人和1455万人。如果按照每年新生人口数量维持在1500万人左右,未来三年我国1-3岁婴幼儿将超过4500万人。
庞大的婴幼儿人口基数,为婴幼儿辅食市场带来了高速增长的基础。市场虽大,但我国婴幼儿辅食渗透率并不高。数据显示,相较于国外80%的数据,我国婴幼儿辅食的渗透率仅为25%。
此外,与国外相比,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起步较晚,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但长期以来,国内市场上的婴幼儿辅食市场已被一些国外品牌或“假洋牌”瓜分掉市场份额。
不过,受膳食结构、饮食习惯、经济水平、种族差异等因素影响,各个国家的营养水平迥然不同,以致于各国对婴幼儿辅食的需求存在极大差别。比如欧美国家儿童由于维生素A缺乏不具普遍性,因此更强调为婴幼儿补充维生素D,但中国宝宝却需要同时补充维生素A和D。
“适合中国宝宝”,成为不少国产婴幼儿辅食品牌的发力点。
一大批国产品牌顺势崛起。不仅涌现出了秋田满满、小鹿蓝蓝、米小芽、窝小芽等新锐品牌,中粮粮谷、良品铺子等传统食品巨头也纷纷入局。据悉,目前国内市场的婴幼儿辅食品牌已超过500个。其中据记者调查秋田满满全域在售婴标产品的SKU (Stock Keeping Unit)数量为194个。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新国货的发展不仅基于整个社会对于国货品牌认知的提升,也是新媒体环境下对品牌的重塑,更是中国供应链水平、能力、技术逐渐走在国际前端的体现。”
然而,火爆背后也暗藏着行业隐忧。在婴幼儿市场,由于大部分辅食企业并不具备强大的科技实力,很多厂商只能单纯依赖模仿竞品生存,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个性严重缺失,这就造成了行业普遍存在的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力以及产品力不足等问题。
加之困扰消费者和行业的“婴标”问题还未解决,国产婴幼儿辅食品牌想要获得较好发展,势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高标准,或许是行业的最优解
事实上,行业玩家们对上述行业难题有比较深的体感。加之政策、消费者等多方驱动之下,婴幼儿辅食行业也正在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而更高的标准,或将是当前一个重要突破口。
缘何要如此不遗余力地抬高行业标准?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精神,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是重要一环。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于小千表示,婴幼儿健康关系到国计民生,从联合国千年目标到各国发展重点,都指向了妇幼健康的建设,尤其是婴幼儿生命早期1000天对人生的重要性。这一阶段的营养、养护、照护、身体、心理,尤其脑发育,对孩子的一生很重要,而这也得到了国家以至于全世界的共识。
基于此,不少品牌商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建立工厂、组建研发团队。
长期主义与社会责任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在《消费升级背景下零食行业发展报告》中提到,企业升级需要社会责任感升级,履行社会责任成为经营者必备理念。
作为生命起点的婴幼儿辅食需要更高更全面的技术要求和产品保障,这就要求企业不仅向“婴标”看齐,还需要行业出来覆盖面更广、更具有参考性的相关标准,逐步建立行业规范,保障婴幼儿食品安全。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行业参与各方的努力。9月25日,在“中国婴幼儿精细化辅食喂养指南”专家研讨会上,行业专家、学术界、医学界及企业就婴幼儿营养管理和科学分阶段喂养辅食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助力国内儿童健康事业的进步。
站在当下的时刻,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各界对婴幼儿喂养的关注与持续努力,这份《指南》所构建的科学、营养、健康标准与科学喂养体系也将加速落地。其落地的意义,不仅是社会各界的责任所在,更是消费者的期待。而对这一过程的执行,也是企业践行长期主义、与行业共荣共生的决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