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跟茱萸有啥关系,茱萸和重阳什么关系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3 18:10:16

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在南北朝吴均《续齐楷记》里就有记载: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唯一的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囊,里面装茱萸,佩戴身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安然无恙。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曾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此习俗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至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时,秋高气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时,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畅游,并把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

于是,茱萸“辟邪祈福,消祸求平安”的寓意便流传下来,人们还为其取了个雅号“辟邪翁”,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避难消灾;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一小囊,佩戴在身上;还有插在头上的,这大多是妇女和儿童。

除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其它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三国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还有“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南唐李煜)“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王昌龄)“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杜甫《九日齐山登高》)“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宋.苏轼)

重阳节跟茱萸有啥关系,茱萸和重阳什么关系(5)

到了清代,北方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到民国以后,茱萸风俗逐渐衰退,但民俗仍然保留着。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吴茱萸有“*恶虫毒,牙齿虫匿”之功效。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中国民间又称之为“桂花蒸”。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少罕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习俗重心的潜移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百姓不仅关注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从重阳节的身插茱萸和饮菊花酒,联想到端午节的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其实,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这也反映了我们祖先在实践生活中早就具备了预防疾病的科学思维。

每逢重阳节人人都要佩戴茱萸,成为古代的一种习俗。尤其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使得茱萸这种植物也随之声名显赫,成为重阳节的标志性植物。虽然插茱萸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如今依然保留着。

重阳节跟茱萸有啥关系,茱萸和重阳什么关系(6)

以上我们说了这许多茱萸,而王维诗中的茱萸到底是哪一种呢?

一般来说应该就是指吴茱萸。因为吴茱萸有特殊的香气,芳香之物有驱邪避秽的作用,所以古人喜爱在一些节日中佩戴。而且吴茱萸与山茱萸的种属来源完全不同,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而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在中医药学上,吴茱萸与山茱萸的功效也相差甚远。

至于为何要登高?除了道家文化的影响,宋代博物学家方勺给出过解释:九九极阳,阳极转阴,登高为调阴转阳也。《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九九”与“久久”同音,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后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注意,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的名作,题目中的“山东”并非指我们山东省,而这个“山”也指的是华山。作者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现今“山西省”“山东省”行政概念之由来,而这里的“山”指的是太行山。因为山西省在太行山的西面,山东省在太行山的东面,二省因此得名。

王维年少时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由于他的诗歌久负盛名,成为当时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上层社会,对世态炎凉的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时间久了便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十七岁那年的重阳节,胞弟也回蒲州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在心中引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诗作,道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们再多说点王维吧,尽管人们都不陌生。

重阳节跟茱萸有啥关系,茱萸和重阳什么关系(7)

王维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幼年聪慧过人,才华早显。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14岁少年的王维离家赴京城,期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由于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座上客。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王维20岁时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天宝十五载(756年),王维55岁,仍任给事中。六月,安禄山叛军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药取痢,假称患病,以逃避麻烦。但因其诗名太大,安禄山派人迎接他到洛阳,拘禁于菩提寺,硬委之以给事中。有历史书曰,称之为“伪职”。

至德二载(757年)九、十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官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这些人按律当死,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叛有功,并且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以宽宥,降为太子中允。这个职位为太子属官,当时属于正五品下。其职责是佐左庶子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总司经典、膳药等事。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历史上就王维任伪职一事,我是这样看:当年安禄山造反,自建新朝,为何就不行?天下也不是你李家一人之天下,别人为何就不能造反,推翻之前的腐朽统治呢。况且当年王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身不由己,这没有什么不光彩。就如同西汉王莽改制建立新朝一样,历代的改朝换代不也大致如此吗。说什么“伪职”?这又不是外邦侵略而建立的政权;说什么“篡汉”?天下也不是你刘家之天下,改换姓王又有何不可呢!

重阳节跟茱萸有啥关系,茱萸和重阳什么关系(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