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历史在印尼被称为Tanam Paksa,意为“强制种植”。荷兰东印度公司规定,农村必须交出20%的土地用于经济作物种植,或者交出可以在政府种植园里工作60天的农民,并严格限制土地的买卖和农民人口流动。在一些印尼史学家的考证中,荷兰人甚至征用了爪哇接近100%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实际未知)。
经济作物的收益能让殖民者荷包满满
却不管农民的肚子空空
(爪哇农民为荷兰人处理烟草 图片来自:Wikipedia)▼
主粮农业本就捉襟见肘的印尼,在放弃了如此大量的粮食耕地之后,食物供应迅速恶化。到了1840年代,恶果终于全面显现,肥沃的爪哇岛上竟然爆发了饥荒。强制种植策略也因此被取消。
殖民者虽然会带来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当地土著居民却很难从中收获利益,甚至要为殖民者的错误决策买单。在之后的历史上,印尼人再次见到了这个历史教训。
香料之后有甘蔗和烟草,烟草之后有橡胶
经济作物是热带国家的优势产业
但也是一种被需求牵着走的资源型经济
一种热带国家的资源陷阱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Klaas Slot)▼
1942年,南下的日军占领了印尼(荷属东印度群岛)。这一次他们倒是没有强制让当地人大量种经济作物,因为糖和烟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尽管日本人仍然保留了印尼的天然橡胶种植能力,但水稻种植还是在日本驻军的主导下回到了正轨。
为荷兰人种完为日本人种
橡胶树是荷兰人从南美引进到印尼的
现在也是印尼的一大特色产业
(图片来自:Wikipedia)▼
只是,虽然此时印尼的大米产量节节攀升,饥荒仍然普遍存在,因为大米全都被日本运走作为军粮和本土战备粮,没能给当地人留下些什么。
悲惨的国家记忆,让光复独立后的印尼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拓殖运动。
其实仍有大量土地值得开发,只不过不在爪哇岛
(加里曼丹岛雨林中的土地开发)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Richard Whitcom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