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关于“闰月”之所以为“闰”月的解释,不能说毫无道理。不过,细究起来,也有可商榷之处。
关键在于对“王”字的解读。
《说文》云:“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许慎的这个认知,是从董仲舒来的;而董仲舒的理念,是从孔子来的。
《说文》,是中国的第一部字典。编著此书,许慎居功至伟。然而,不容否认,也还是不无瑕疵。
对“王”字的这一解释,不论来自谁,都不能不说确实错了。
甲骨文中有“王”字,为“斧头”象形。“格仲尊”之金文,与《说文》收入的“王”字古文,明显可见与甲骨文的“笔势”演变,皆为“斧头”象形而来。
《礼记.明堂》曰:“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
“斧扆”,是绘有斧头的画屏。上述记载,是说以这种画屏象征统治和权力。
“王”字本义是“斧头”,引申为“权力”,然后才引申为“人君”。
另可为据的是,“斧”与“戉(鉞之本字)”一语之变。甲骨文、金文和《说文》所收“戉”字,亦有系统“笔势”演变关系。《说文》“戉”下引《司马法》云:“夏执玄戉,殷执白戉,周左杖黄戉,右秉白旄。”
可知,“戉”之本义为兵器,引申义为“权力”,与“王”之字义演化一致。
由此考究“闰”之字义演变,可追溯其本义。
《说文》,收与“闰”字形有关的字两个——“潤”与“瞤”,读音相同。
“潤”,《说文》云:“水曰潤下。”语出《尚书.洪范》,没有更多解释。所谓“潤下”,即“滋润”、“润滑”也。
“瞤”,《说文》曰:“目动也。”也没更多解释,但亦含有“圆润”、“滑润”义。
《周礼.考工记》中,有“撋”字,是来回拂拭之义,后人多用“擩(ru)”字,许慎未收此字。
唐宋以后,有了“橍(run)”字,是木名;有了“㠈(run)”字,是地名;还有了“膶(run)”字,是“䏰”的异体字,为汉代县名,还指蚯蚓。
唐宋以后与“闰”字形有关的字,可以不考虑。
汉以前的“潤”和“膶”之含义,皆应来自“闰”。或者说,“闰”是这两个字的本字。“潤”字,或写为“䦞”。
亦可知,“闰”之本义,或者说主要含义,即“圆润”或“使圆润”,“滑润”或“使滑润”。
“置闰”及“闰月”,其实就是为实现人间历法与太阳回归年更好契合这个目的。
《汉书.律历志》云:“故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是以事举其中,礼取其和,历数以闰正天地之中”。
事物,要抓举中间;仪礼,为调整和谐。安排历法,就要靠“置闰”调正“人道”与“天道”相符。
班固还引《春秋》和《左传》语曰:“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正也,何以为民?”颜师古注曰:“言四时渐差,则置闰以正之,因顺时而命事,事得其序,则年谷丰熟。”
可见,“闰”,有“圆润”或“使圆润”,“滑润”或“使滑润”之义,还有“调正”或“使正”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