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到“闰”字,其造字应为象形加会意——“门”为象形,“王”为会意。
“门”中有“王”,即有“斧”。“斧斤”,为古时主要工具。《说文》云:“斤,斫木斧也。”门中有斧,即“斧削”“斧正”,则门开阖得以“滑润”也。
这应该是“闰”造字之初的本义。“潤”是后起之分化字,而“闰”就主要用于“闰月”之“闰”了。
“闰月”,是正常年份十二个月的额外之月。于是,“闰”又引申有了“非正规”或“不正”之含义。
汉代有“闰位”一词。《汉书.王莽传.赞》曰:“紫色蛙声,余分闰位,圣王之驱除云尔。”紫色,是间色;蛙声,属邪音。服虔说:“言莽不得正王之命,如岁月之余分为闰也。”
再后来,“闰”又引申出“变化”之义,如“闰宫闰徵”,为“变宫变徵”之另外说法。
为何说许慎对“闰”的解释,亦有一定道理?
不在于“告朔”“王在门中”,而在于“敬授人时”与王权之联系。
《尚书.尧典》曰:“帝命羲和,敬授人时。”
《尧典》里,帝尧,是天帝的象征;所命“羲和”,就是后来所说的“伏羲”与“女娲”;“羲和”之下还有四个大臣,分管春夏秋冬,即统帅四方之“四神”。“羲和”按照帝尧指令,确定了人间的季节和时间,即所谓“敬授人时”。
《尧典》,承载了上古先民对时空统一的认知,也代表着最早的“君权神授”“君权天授”之王权政治的理念。
发生于新石器时期的农业革命,是以当时的人们对天文的了解、观测为重要基础的。而掌握观象授时、制定历法的,一定是部落首领之上的统治者,这是天文知识与人间政治的最直接的关联。
《周髀算经》云:“知地者智,知天者圣。”
《易.系辞上》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置闰”,是调整人间历法与太阳运行产生的“岁差”之策,只有当时统治者才可能决定如何“置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闰”与手握“斧头”,即权力的君王,产生了直接联系。
有意思的是,古时中有“閠(run)”字。《诗经.秦风.小戎》云:“言念君子,其温如玉”,由此有了“温润如玉”的成语。“閠”,当为“闰”之异体字,但也证实了“闰”之本义,确为“圆润”或“使圆润”,“滑润”或“使滑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