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电影在安溪龙门修复
经过物理修复、数字修复、艺术修复,年代较远的胶片被成功抢救,有影响力的老电影复原其本身的“味道”
泉州网10月14日讯 (记者谢伟端)在今年于意大利举办的第36届探佚电影节上,中国故事片《劳工之爱情》全新4K修复版首次公映,引来众多关注。这部问世于1922年的影片,以出奇制胜的故事情节、幽默滑稽的角色及浓厚的本土化喜剧色彩,被誉为早期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的压卷之作。恰逢影片百年诞辰,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主办公区、西安电影资料库和安溪数字资源中心三地齐心协力,完成本次修复,让老电影重焕光彩。
修复后的老电影《劳工之爱情》剧照
《劳工之爱情》只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电影的“冰山一角”。据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项目负责人金京介绍,2006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启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现已完成525部2K影片、15部4K影片修复,实现2000余部影片数字化转换和一般性修复。目前,中国电影资料馆已经将高帧率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上色等技术应用在部分影片的修复实践中。2019年,运用高帧率修复技术的4K修复版《盗马贼》入选第72届戛纳电影节“经典单元”。2020年,4K修复版《祝福》入选第73届戛纳电影节“经典单元”。2021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利用人工智能上色技术完成我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修复后重映的海报(受访者 供图)
选择哪些电影进行修复,主要根据几个原则:胶片年代较远,胶片现状亟须修复的,以抢救修复为主;同时也会选择一些在电影史上有影响力,艺术价值较高的进行修复。
金京介绍,电影修复一般需要经过物理修复、数字修复、艺术修复三个环节。物理修复,就是对胶片本身的修复,用传统手工方式解决胶片齿孔收缩、霉斑等问题。物理修复完成后进行数字修复,把胶片扫描成4K高分辨率的影片,修复师再逐帧对画面上的划痕、脏点、抖动、闪烁等问题进行处理。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老电影(黄东华 摄)
相较来说,艺术修复无疑是更深层次的。修复人员要在理解影片艺术性的基础上,揣摩导演思路,尽力复原老电影本身的“味道”,做到“修旧如旧”,既要恢复影像原貌,又不能把旧片修成新的,需要技术与艺术“共舞”。一方面,修复团队会尽可能邀请影片的主创人员回顾创作理念,对影像的品质和效果进行艺术指导;另一方面,在典藏最原始版本的基础上,修复师们也会运用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老电影,例如对一些虚焦重影的瑕疵镜头进行优化,给黑白老电影上色等,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去修复不同的版本。其中,将黑白电影转为彩色电影则需要修复师发挥更多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永不消逝的电波》修复时,主创人员已经逝世,修复师便只能悉心对比胶片的初始颜色,查阅当年导演、摄影台本阐述,寻访服装、文史领域专家,力求最精准地还原影片中的颜色。
6月初到现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修复团队已完成修复了《春兰秋菊》《母亲湖》《天山行》《红象》等10余部影片。修复的影片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不仅中国电影资料馆等机构的日常放映和相关影展一票难求,《祝福》《盗马贼》等修复影片的海外展映也深受观众喜爱。而《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放映,观众达14.5万人次。
老电影重生记
发挥工匠精神,修复老电影闪烁、抖动、划痕、脏点霉斑等问题,让老电影焕发新生
□记者 谢伟端/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安溪县龙门镇的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一栋六层高、流线型立面建筑的正门上,“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几个白色大字跃入眼帘。
步入一楼艺术展厅,老电影《再生花》海报、馆藏最早中国影片《劳工之爱情》片段、斑驳的胶片倒片台……让人仿佛穿梭在百年光影的时空隧道。在二楼“数字修复室”,十余台显示器排成两排,飞速交织的键盘声与鼠标声分外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