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和比喻的区别有哪些,象征手法和比喻有什么区别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4 04:20:06

如何让教师的课堂语言传递出新课改的理念,让教师的课堂语言“语”润心田,以“言”促教?尤其是如何规避那些习以为常的有问题的课堂用语?

锤炼语言是一堂必修课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仅对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教学评价等提出了新目标,而且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其中,课堂用语的改善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信息媒介。“传道、授业、解惑”往往是通过语言完成的。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改善课堂用语,锤炼自己语言,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师不仅要用语言精确传递知识,还要做好语言表达示范。良好的教学语言在精准传授教学内容的同时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不当的教学语言无形之中会给学生以不良暗示与消极影响。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教师的课堂用语背后有理念、温情、智慧和魅力。教师的课堂用语不仅要规范,而且要有趣、有效。

那么,如何让教师的课堂语言传递出新课改的理念,让教师的课堂语言“语”润心田,以“言”促教?尤其是如何规避那些习以为常的有问题的课堂用语?

一线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对自己的课堂用语保持反思、持续改善,从而呈现精准、清新的语言风貌,并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有哪些,象征手法和比喻有什么区别(1)

发现课堂用语背后的问题

话语背后既隐含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当然也会反映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听课过程中,我记录下了教师这样一段课堂用语:“同学们,接下来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象征与比喻有什么区别?我给你们5分钟时间,5分钟后,我找同学帮我回答一下。”这样的课堂用语司空见惯,但是,这段话背后有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至少隐含以下几个问题。

“以我为主”,即教师中心。这段话首先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是围绕教师展开的,教师始终处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且看上述课堂用语中“我给你们5分钟时间”“我找同学帮助我回答一下”,一共有3个“我”,“我”即教师。可以看出,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讨论时间是教师规定的,学生讨论后是教师找学生的,学生是帮教师回答的。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能会被遮蔽,学生的学习可能会成为配合教师教学需要的附属。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会导致教师不关注学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我说了算”,即控制取向。控制取向是指教师紧紧把握课堂教学的各环节、把控教学展开过程的教学取向。上述课堂用语从“我给你们5分钟时间”中可以看出,课堂时间是由教师掌控的,用5分钟时间讨论,一方面没有预留弹性空间,另一方面也没有征求学生意见,缺乏对学生的尊重。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主的,一旦被教师过度控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无从谈起。“找同学帮我回答一下”,学生的回答是由教师掌握的,“找”哪个同学也是由教师来掌握的。回答是为“我”回答的,同时教师把控着回答好坏的标准。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样的教学,长此以往就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

“我给你们”,即给予意识。给予意识表现为教师把向学生提供的服务看作自己给予学生的。给予意识体现出一种上与下、高与低的不平等关系。当教师中心、控制取向存在时,教学过程中自然容易出现教师的“教学给予”。“我给你们5分钟时间”,注意其中的“我给”,教学时间不仅是教师“掌控”的,还是教师“给予”的。“给予”有一种“施给”“赏赐”的味道。这种给予意识无形之中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

“帮我回答”,即为师而学。“我找同学帮助我回答一下”,这句话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正面可以解释为教师的“示弱”意识,反面理解则有让学生“为老师而学”的嫌疑。这背后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赋能意识的欠缺。现实中,不少学生总是抱着“为父母学、为老师学”的心态,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学习自觉,缺乏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课堂用语具有习惯性特征,即教师在课堂上习惯性地使用某些语言,而恰恰是这些习惯性的课堂用语会对学生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甚至形成集体无意识。学生也会无意之中使用教师的课堂用语,并且认为是正常的、无问题的。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有哪些,象征手法和比喻有什么区别(2)

课堂用语改善的四个转向

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课堂用语保持警醒,经常反思是否恰当,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改正。那么,如何改善课堂用语呢?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主体”。教学过程中要打破“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理念上,要由重在考虑“我怎样教好”转向重在“学生怎样学好”;教学设计上,要从设计“教的活动”为主转向设计“学的活动”为主;在课堂用语上,要少用或不用“我怎样怎样”“老师怎样怎样”这样的表述,多用“同学们怎样怎样”“大家怎样怎样”的表述。教师只有心中真正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的思想,才能真正在课堂用语上体现出来。

从“控制取向”转向“对话取向”。教学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而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就需要将教学从“控制取向”转向“对话取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必然要求师生之间以对话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用对话的方式、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例如,“同学们,接下来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象征与比喻有什么区别?5分钟时间够吗”“不够?你们说几分钟”“8分钟。好那就8分钟”。这就是对话的语言、商量的语气,是师生间的平等交流。

从“给予意识”转向“分享意识”。教学过程中,不存在谁给予谁的情况,而是一种互相分享。不论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回答都是分享。分享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品德。教学是分享,是教师把所学分享给学生;学习也是分享,是学生把自己的所学分享给同学和老师。这就要求课堂用语从“给予意识”转向“分享意识”。上述课堂用语,如何修改才能体现分享意识呢?可以这样表达:“8分钟后,请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分享你们小组的观点。”这样学生的回答就不是给教师回答,而是代表小组分享观点,凸显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经常用“分享”的语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分享意识,而这种意识更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形成人际关系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从“为师而学”转向“为己而学”。从“为师而学”转向“为己而学”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切换。“为己而学”就是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意味着学生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自我反思、自我评估。

那么,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为己而学”的课堂用语可以怎样表述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真诚地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说出你的真实想法,老师期待你们精彩的分享,期待你们有创意的答案。”只有师生之间坦诚相见,真诚交流,才能让教学真实存在,让学习真实发生。总之,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可以包办和替代。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李冲锋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

原标题 | 《把最好的语言说给学生——中小学教师课堂用语改善的四个转向》;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