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3 湿壁效应
(3)直喷系统更容易产生气门积碳
直喷系统的汽油直接被喷到了缸内,而进气道喷射是将汽油喷到进气门背面进行蒸发的。由于汽油是一种高效溶剂,可以不断的清洗气门表面,因此积碳不会聚集。而直喷发动机气门没有汽油清洗,更容易积碳。这也是一般直喷发动机明里暗里都要求大家使用燃油添加剂的原因。
(4)部分工况燃油经济性不佳
直喷系统需要一套高压油轨,在诸如中低负荷下,高压油轨也要保持在20MPa左右,对发动机负荷较大。而进气道喷射的油轨压力只要500kPa,对发动机附件的消耗较低。另外,在完全暖机下,进气道喷射下的燃油雾化时间长,能够和空气充分混合,燃烧更为充分,可以提高燃油经济性。经过丰田内部实测,发动机完全暖机下,怠速工况进气道喷射的燃油经济性可以提高2%~3%。
丰田在D-4基础上,增加一套进气管喷射系统,形成D-4S。
5.2 双喷射系统应用
基于上述研究,丰田为了提高热效率,提高高压缩比下的抗爆震性能,丰田在D-4基础上,增加一套进气管喷射系统,形成D-4S,示意图如图24。
图24 双喷射系统示意图
双喷射系统的硬件设计不难,难点在于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案的制定。丰田通过大量验证,控制方案制定如下:
PS:此为示意图,实际这个策略map为3层,低温、半暖机、完全暖机,这里省略半暖机。
图25 双喷射控制策略
(1)正常温(图25左)
①绿色为正常工作下的怠速工况,在此负荷下采用PFI喷射,因为怠速工况发动机负荷小转速低、PFI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喷油和雾化,燃烧的更为充分,能够大幅度的降低颗粒物排放,且发动机高压油泵不需要工作,发动机热效率可以提高。
②黄色为中低负荷中低转速工况,采用混合喷射。一方面采用PFI燃烧更加有利,但是随着负荷转速增加,PFI喷射时间延长,后半段喷射的燃油雾化性下降,因此采用混合喷射,并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喷射比例。PFI:DI=3:7~7:3。
③灰色为中高负荷中低转速工况,采用多次直喷,在合适的曲轴角度下喷2次。让燃料不会在活塞顶面附着,也不会喷射至汽缸壁引起颗粒物排放超标。2次喷射的比例约为5:5。
④红色为高负荷中低转速工况,采用多次直喷,在合适的曲轴角度下喷3次,这里在(3)的基础上考虑到负荷较大,容易爆震,因此在压缩行程上止点前再喷1次,给燃烧室降温,从而让点火角维持在MBT。一般3次喷射的比例为5:3:2,或者5:4:1。
⑤此工况为特殊工况,主要考虑到保护直喷喷油器,由于此工况转速较高,直喷喷油器温度会上升,因此采用直喷1次的方式,通过燃油给喷油器适当降温。
⑥次为高转速中高负荷,采用DI1次,当转速高于3500rpm后,还采用多次喷射的话,高压泵的升压速度赶不上转速变化,会导致喷油的精度下降,所以不采用多次喷射。
(2)低温(图25右)
①低转速低负荷采用DI1次喷射,因为低温下PFI雾化性不佳,一旦油品偏重质的话容易造成燃烧不稳定。用DI可以避免油品轻重质的影响。由于此工况负荷低,总喷油量较少,采用2次喷射的话,第二次喷油容易受到喷油器物理最小喷油量的限制,因此采用1次喷射。
PS:针对此,丰田创新性的提出黑科技局部升程控制(partial lift control)解决了此问题,我是这个控制逻辑应用的担当,内容后文再讲,有兴趣的可以搜美国专利US20180209370A1、US20170175653A1、US20160348604A1。
②中负荷中低转速工况下采用DI2次喷射,和正常温下一样,让燃料不会在活塞顶面附着引起颗粒物排放超标,也不会喷射至汽缸壁引起机油增多问题。
③同正常温一样。
④同正常温一样。
(3)典型喷油时刻(图26)
图25主要是不同的喷射策略,图26就是具体的喷射时刻,这里拿来出的都是典型工况下的喷射时刻。在整车标定中,会根据不同的环境、温度、气压、发动机状态进行不同的设计,比如冷启动的局部升程喷射分层燃烧,比如启停系统工作的再启动,比如极低温的PFI DI,比如暖机模式的PFI DI,比如PFI吸气同期喷射,比如喷油器误差学习的强制喷射等等,展开内容过于复杂,在此略过。
图26 典型的喷射时刻图
(1)DI1次喷射的时刻大约从BTDC300CA左右开始(不是精确值),根据不同转速负荷,结束时间在BTDC260CA~BTDC200CA,这里通过验证,最好燃油喷射时刻处于气缸湍流强度最高的时刻,并且考虑活塞位置,避免燃油喷射在活塞顶面或者气缸壁面。
(2)DI2次喷射考虑的内容一是2次喷射的比例多少合适,5:5还是2:8还是3:7,二是第2次喷射要尽可能利用湍流来抑制喷雾长度,还要保证有足够的燃油雾化时间,一般设计在BTDC160开始。
(3)DI3次喷射在DI2次喷射基础上,由于发动机负荷大,燃烧室温度高,为了追求MBT点火角,在活塞上行增加1次喷射,降低燃烧室的温度,抑制爆震,让压缩比能够维持在13:1。
(4)PFI喷射为了保证充分雾化,在吸气之前的做工工程就已经开始喷油,由于油压较低,喷油时间较长,和DI逻辑不一样的是,DI往往限定喷射开始时间,PFI而是限定喷射结束时间,在此时间之后还有燃油喷射的话雾化性无法保证。
(5)混合喷射下,PFI在做工冲程喷射,DI在延迟的吸气冲程喷射,通过不同的比例,实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与排放性能。
PS:从硬件结构来说,双喷射只是单纯的增加一套。但是对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复杂性来说,成几何倍数的增加。这也是目前只有超一流主机厂采用双喷射的原因,没有强大的技术积累而贸然使用双喷射大概率适得其反。
5.3 直喷喷油器
进气管喷射依靠蒸发与空气混合,在极低温下喷射时间过长,且稳定性较差。所以再极低温下,还是要依靠直喷喷油器工作。但是如前文所述,直喷喷油器会引起湿壁效应,导致各种问题。丰田对此开发了一种新型多孔喷油器,以减少燃油对活塞和壁面的壁面附着。
在以往的丰田的直喷发动机上,考虑到成本以及燃烧模型,采用的是传统喷雾,喷口为一条线缝,新一代发动机采用了多孔型(图27)。
PS:虽然宝马奔驰大众等德系厂家很早就应用了多孔型喷孔,但是丰田考虑成本,认为线缝型 精确化标定已经足够,因此之前丰田的车型并没有采用多孔型喷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