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鼠。
正因如此,他堂叔2018年找到他,合作扩大养殖规模,并在当年7月成立合作社,通过“包销售、包技术”带动10多户村民养殖,并吸纳了5名贫困户在该合作社就业。
林燕春此举获得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在该合作社门口,悬挂着柳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柳北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和柳北区财政局联合颁发的“柳州市虹丞种养专业合作社就业扶贫(微)车间”的牌匾。
该合作社也曾多次被当地政府部门、媒体作为典型进行宣传。
合作社门口悬挂着“柳州市虹丞种养专业合作社就业扶贫(微)车间”的牌匾。
没心情养,2个月死掉1000多只
但该合作社还未来得及带动村民致富,自己就陷入“自身难保”的境地。“2月份我们就不敢叫人来干活了,3600只竹鼠一天就要吃掉1000多元。”林燕春无奈地说,他和堂叔已经投了六七十万,一分钱还没赚到,“政策迟迟不落地,谁还敢投钱”。
为了止损,林燕春开始减掉米饭拌糠这一投入最大的喂食,原来的一天三餐,改成一天两顿。但带来的是竹鼠不断死亡。
“竹鼠饿了抵抗力就差,这段时间天气变化大,陆续死了大概1000多只。”林燕春看着竹鼠落寞地说,“管理没有之前那么上心,看见都没有心情了”,但看着竹鼠死去又不忍心,最近又借钱买饲料,自己每天去砍竹子。
林燕春用竹子喂竹鼠。
即便信心不断被消耗,自2月10日至3月26日,林燕春坚持每天按照要求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并做好记录。“3月底疫情好转,也没有再记录了。”林燕春坦言。
4月8日晚公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征求意见稿)》,林燕春还是从竹鼠养殖群里看到的。没有看到竹鼠《目录》里,同行都很失望,却没有放弃。养殖群里同行,不断转发这一些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投票,呼吁大家投票,希望让人们看到养殖户的意愿,最终能够进入“白名单”。
农业农村部解释,在《目录》制订过程中,立足我国畜禽养殖实际,严格掌握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坚持科学,列入《目录》的畜禽必须经过长期人工饲养驯化,有稳定的人工选择经济性状;二是突出安全,优先保障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安全;三是尊重民族习惯,考虑多民族生产生活需要和传统文化等因素;四是与国际接轨,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和国际惯例等。
林燕春填写的消*记录。
据报道,家禽家畜经历漫长的驯养过程,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防疫检疫系统。竹鼠人工驯养只有30年时间,当前科学研究对于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观察和疾病研究还太少,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角度考虑,短期之内出台检疫标准较困难。
林燕春也坦言,其在售卖竹鼠过程中,无需经过检验检疫。虽然有一些养殖规范和技术的书籍,“但是大多数人都靠积累的经验在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