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答案就是——内驱力,其实蕴藏在每一个人心底。
只要激发它,任何孩子都可以未来可期。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孩子不求上进,实际是因为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让他们把内心的动力深深封存。
无论是责备否定、逼迫苛责、亦或是不恰当的奖惩措施,这些都可能会扰乱孩子本身内在的力量,让他们失掉努力的信心、背负无形的压力、迷失前进的方向。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如果没有唤醒孩子本身的内驱动力,如果没有让孩子自发地努力,家长做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再好也是拔苗助长。”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或许我们可以这么做。
1.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小外甥去年刚读小学。在过去的第一学期,他表现不俗,拿到了校三好学生的奖状。
说起经验,堂姐告诉我们,无非就是在教育方面,有些事情“多作为”,有些事情“不作为”。
“多作为”的,是经常与儿子聊天,通过交流了解小家伙的兴趣爱好以及心愿和理想,并及时加以发掘、给予支持。
由此,孩子将进一步明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会有意识地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而“不作为”的,则是一些琐碎的小事,比如准备第二天的文具用品、整理书包等等。
由此,将会让孩子在学业上获得一种自主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为自己负责。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在相对自由的空间尽情探索。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学业中的“主角光环”才会凸显,他们对待学习才会有持续的热情与动力。
毕竟,只有当成是自己的事在做,人内在的驱动才会马力十足。
2. 帮助孩子制定并达成目标
“目标设定理论”指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而当这个目标“明确具体,具有一定难度,但又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时,效果是最好的。
拿到教育中来说,当我们为孩子制定难度适中的目标时,他们努把力、“跳一跳”就可能达成。这种情况将会大大激发出个人的内驱力。
比如,想让孩子学好英语,就从每天正确背十个单词开始;想让孩子掌握解数学题的技能,就从每天做一页计算题开始……
成果日积月累,便是蜕变。看似能把人击垮的难题,几经分解、逐个击破;一旦度过去了,就是自己了不起的成就。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达成目标,我们不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美国儿童大脑研究专家Phil McGraw就提供了一种——让父母与孩子签署目标合同。
合同里,可以写下短期内和长期的计划,以及目标追踪进度和完成情况统计;而在孩子努力的过程中,爸爸妈妈要记得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