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洛的实验验证了平克的理论,无疑都揭示了一点“内驱力的核心是内在动机——一种强大的行为驱动力”。
当我确定内驱力的核心时,我注意到其实孩子们天生就存在内在的自我驱动力。当他们会翻身的时候,是那么努力地抬头去看这个不同视角下的世界;当他们能够用手扶着墙站立的时候,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入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外界的动力能够驱动他们一遍遍地不断尝试。
但是现在我仍然会遇到关于孩子不愿意学习或者不愿意做运动之类的问题,他们的内驱力去哪里了?
那到底会有什么原因阻碍了他们的内驱力的发展?
二 我们是否陷入了“如果你。。。。我就。。。”的误区?作为父母,我们通常希望能够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往往会采用一些激励的手段。小时候的小红花,这个久远的记忆似乎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深处,那种为了获得小红花而做出各种努力的感觉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下意识地使用类似的手段。
我常常在思考这种做法是否真的可行?
我记得有个妈妈在群里说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时,奶奶爷爷用各种承诺来奖励孩子“如果你今天上幼儿园,我就给你买个大大的巧克力”,孩子在要求获得满足后也高兴地去幼儿园了。
后来背诗、学习的时候她也用各种奖励来刺激,结果是孩子现在无论干什么都先“谈判”,达不到目的绝不罢休。 这位妈妈也很奇怪,不是总有理论说,要给予孩子鼓励么?怎么反而没有效果了呢?
我清楚的记得哥俩1岁半的时候就可以完全自主进食了,那个时候他们非常高兴可以自己拿着勺子和大人坐在一起吃饭。但是当哥俩到了2岁的时候生病,姥姥姥爷心疼孩子主动喂孩子吃饭。结果病好了以后,哥俩总想让大人喂,自己可以边吃边玩。
我不在家的时候,姥姥姥爷就用“好好吃饭,吃完饭我就带你们出去玩、好好吃饭,吃完饭我就给你们买玩具”之类的奖励来哄他俩吃饭。有一个周末我发现,弟弟开始通过以吃完饭为条件来获取他想要的东西或者想要做的事情许可。
我突然开始意识到,我们通过这种短暂的物质激励措施来鼓励孩子去做他们自己本该要做的事情,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无论是吃饭、上学等等这是他们本该要去做的事情,吃饱就不会饿肚子,上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这本身就是他们的奖励。而我们的做法却让他们期待能够通过做这些事情有所奖励。
似乎是我们的这种短暂奖励手段破坏了他们自身的需求,反而会阻碍孩子内驱力的发展。
在1971年著名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个实验,德西抽调了一些学生去解答有趣的智力难题,他将这些孩子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控制组。
实验的第一阶段,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们都只是进行常规的智力难题解答。
实验的第二阶段,德西给实验组的学生们追加奖励,每当实验组的学生们解决一道难题,他们就可以获得1美元的追加奖励;而控制组的学生则维持原状。
实验第三阶段,德西再给两个组的学生一段自由时间,他们可以在这段时间做任何事情,而德西则通过这段时间观察每个学生是否仍然在解题,以此来判断学生们对解题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控制组(无奖励组)的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解题上,而实验组(奖励组)的学生解题兴趣衰退的很快。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吸引力。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结合哈洛和德西的实验,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内在动机是人类天性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而外在奖励的给予对内在动机的发展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
HomerRice曾说“人可能被恐惧激励,也能被奖励激励,但是这两种激励都只是短暂的,唯一持久的是自我激励”。
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他们的人生中自我激励,在遇到挫折时能够自信、坚毅,始终如一地实现自己的长远目标。但我又该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三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Angela Duckworth, 曾在TED论坛发表了关于Grit(坚毅)的演讲,她指出Grit 是指对长期目标的持久热情与坚持。根据 Angela 的研究,Grit 是决定一个人的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比 IQ、考试成绩、家庭收入或者社交能力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更大。
在我看来,想要唤醒或者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应该要做到以下两点:需求与坚持,这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寻找到孩子自身本应该存在的那种强烈的“需要”。想要达成某个目标,想要获得令自己感到满足的成就感,能够为了这个目标自发地感觉自己需要努力、需要成长,产生内在的自我驱动力。
然后,是设定目标,制定计划,真正落实行动。在这个行动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做一些“有益的推动”,帮助孩子真正的去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克服困难,坚持一段时间,达到最初的目标。
1 需求
我认为首先是要燃起孩子对某件事情的热情,只有热情才能够激发孩子的激情。孩子产生激情,才会喜爱,此时产生需求,是源自孩子内心对设定目标的渴望,才会为之而努力。所以在哥俩3岁选择兴趣班的时候,我完全是尊重他俩的意见。
小男孩似乎天生热爱跆拳道这样力量型的运动,弟弟一到道场就迫不及待要脱鞋进入场馆内练习,而哥哥是观察了弟弟两次课程以后才决定要去学习。他们拥有一个一致的目标“将来要保护妈妈”。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甚至无数次幻想将来出行,有一对保镖跟在身后。
但是,这种幻想很快就被现实所击破,因为训练了一个多月之后,哥俩觉得没意思了,表示不愿意再去。
我以前考核的时候,负重三公里曾经一度不达标,所以不得不每天下午四点半训练。我以前总认为自己爆发力强适合短跑,不适合长跑,大概就是这种想法让我始终无法坚持跑完全程。但是我同事一直鼓励我、陪我一起训练,直到真的度过了一个“倦怠期”之后,这个我始终无法迈过的坎也就不是什么坎了。
所以我猜测应该是练习跆拳道很辛苦,身体上的疲累和体力上的消耗以及教练的严厉都让他们萌生了退意,也许并不是真的不喜欢,也许是进入了“倦怠期”。
如何将他们对跆拳道的热情再一次激发出来?
2 坚持
Angela Duckworth在《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一书中提到“绝大多数人都是对某件事坚持了一段时间、深入地投入之后,热情和兴趣才会越来越强烈。凡事浅尝辄止,到处“种草”,“真爱”是不会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