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发展日益壮大的五军,军队人数已经达到了5000余人,马耀南出任五军司令。彼时,五军已经经过统一编制,下辖七个支队,每个支队下又设有30个中队。马耀南的三弟马先民任第一支队司令,他的二弟马晓云则任第七支队司令。正是在这段时期,那首传播很广的民谣形成,而其中称他们“得了抗日病”的意思,是指他们兄弟三人,当时心无杂念,一心抗日救国保卫人民,百姓对他们的爱戴发自内心。
五军在此后的两个月里,频繁出击,对多地的日寇据点发起进攻,并炸毁了日寇几条军用火车和铁轨,对日寇进行打击。6月,五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第三支队,马耀南出任司令。随着这次改编,第三支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更强了。但有一些人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却并未因为队伍壮大而感到高兴。
张景南和高竹筠因为在改编过程中没有得到晋升而心存怨恨,勾结沈鸿烈投靠到国民党顽固派中,不仅不积极抗日,反而在叛变后带人偷袭三支队司令部,好在马耀南亲自率部抗敌,坚持到时任七团长的马晓云率军来援,这才突出重围。
马耀南虽然是司令,但是从他的经历来看,应该算是一个文人,因此也有人称马耀南是儒将、书生将军。马耀南为了加强军事学习,每天天还没亮就早早起床。三支队的副司令名为杨国夫,是一位曾经参加过长征的优秀军人,在军事方面有很多经验。为了快速提升战士们的作战水平,他利用清晨的时间办了一个军事班,专门给战士们讲解军事知识。马耀南每日早起,就是为了参加这个军事课,而且他从不搞特殊化,每次学习的时候和其他的战士坐在一起,拿起笔和本认真的学习记录。
马耀南本身具备很高的文化基础,学起军事课来事半功倍,不久后就具备了很高的军事才能。他与警卫部队曾遭到数百人的伪军包围,马耀南根据情况作出安排后,*得日伪军四散溃逃,马耀南率部击毙日军20余人,日伪军100余人,一时间军威大振。
1939年6月,一直以来给日寇多次痛击的三支队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军获得三支队的位置后,短时间内聚集了近5000余兵力,准备对三支队进行大规模进攻。日军这一次的兵力很多,而且武器配备也很充足,汽车、大炮全都有,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三支队被围困在邹平县刘家井一带后,立即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对战。面对敌人强大的火力,马耀南率领三支队上下齐心,顽强抗击日寇的多次冲击,并与敌人发生多次肉搏战。但由于敌我实力悬殊,马耀南在战后率三支队撤离战场,转移到桓台县牛旺庄。
日寇的消息十分灵通,三支队于7月21日刚刚抵达牛旺庄,不久后日军就再次围了上来。危急时刻,马耀南再次率部突围,撤到大寨村时,却又遭到敌人的伏击。由于马耀南中弹落马,自知无法逃脱的马耀南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强忍着剧痛爬到一处墙角隐蔽,借着墙角的掩护,用手枪击毙了7个来犯之敌。在弹尽以后,又与敌人展开肉搏,用手枪砸向敌人的脑袋。最终因为流血过多壮烈殉国,那一年,他才37岁!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外敌入侵,校长毅然参军。书生意气,英雄气概,马耀南司令用他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对国民党失望而脱离,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他的选择不掺杂任何个人的私利,一心只为中华民族之解放。他本可以闲居校长之任,却难耐心中爱国之情,最终带上了自己的两位弟弟共赴国难,可歌可敬!
二弟马晓云马晓云虽然在小时候也读了村里的高小,但马晓云与马耀南的性格并不相同,他在高小毕业以后并未继续读书深造,反而对拳脚功夫更感兴趣。如果说马耀南是“书生”,那么马晓云则属于尚武之人。但有一点他们兄弟二人却非常一致,那就是对抗日救国的决心。
1937年,马耀南决定投笔从戎报效国家时,在黑铁山起义前曾回家募集钱款。马耀南与二弟马晓云和三弟马天民促膝夜谈,声称“头可断,血可流,誓死不做亡国奴!”马晓云、马天民当时深受哥哥的感染,对哥哥非常钦佩,此后积极帮助哥哥募集钱款和枪支,为马耀南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而且,马晓云和马天民二人也跟随哥哥共同参军报国。
马晓云在1938年1月19日,曾被日伪军给抓到过。但马晓云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宁死都不肯出卖组织。这些日伪军都是汉奸,根本没有半点血性,对马晓云实施酷刑,也是仗着日寇做靠山。但他们也并不完全给日寇卖命,在有利可图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牟取私利。
马晓云的母亲是一个深明大义之人,她早已看透了这些日伪军的真实嘴脸。当她得知二儿子马晓云被抓后,果断地变卖了家产,利用日伪军贪婪的特性营救马晓云。日伪军和汉奸们见钱眼开,拿到了钱以后口风立即改变,称他们抓错了人,将马晓云给放了。
大难不死的马晓云回到家后,见到了三弟马天民,两兄弟交谈之后,马晓云从马天民的口中得知,大哥马耀南希望他能在老家拉起一支队伍,组建五军七支队。马耀南的话在两兄弟的心中分量很重,马晓云立即遵从大哥的话,找来十余人组建了七支队,并出任司令。七支队建立的消息迅速传播出去,引来附近的爱国青年纷纷投奔,很快就聚集了500余人,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抗日力量。
此后,马晓云与日寇展开游击战,并主动出击攻打一些地主武装,解放当地的老百姓。在长山县城北乐礼庄有一个大地主叫张六,马晓云通过当地的百姓得知,这个地主家里藏有一批枪。马晓云的七支队成立不久,人数虽然逐渐增多,但枪支弹药明显不足,马晓云获得此消息后,立即着手研究抢枪计划。最终,马晓云率部成功击败地主张六家的武装力量,缴获了26支步枪、8支手枪,最让马晓云高兴的是,张六家竟然有一挺机枪。有了这些枪支的补充,七支队的战斗力更进一步。
五军整编为八路军后,马晓云的七支队与其他队伍合编为七团,由马晓云出任七团长。在马耀南被敌人包围时,马晓云率部及时赶到,救出了马耀南。
1939年5月,马晓云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展现出了他的作战智慧。当时的小周家庄盘踞着很多日本侵略兵,是日军的一个重要据点。马晓云早就想对小周家庄动手,只是苦于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5月,马晓云获得一个极其重要的消息,小周家庄的敌人要外出执行军事任务,届时小周家庄内的守军将空前薄弱,只留下数人守在关键位置。马晓云得到消息后,立即着手制定了一次奇袭计划。
小周家庄的日军外出的第一天,马晓云率部潜入据点,将敌人留守的7名日本兵全部解决掉。虽然此次奇袭非常成功,但马晓云并不打算就此放弃。他挑选出六个战士,利用日本兵的军装假扮成7名日本兵,于次日夜晚,借着夜色的掩护潜入涯庄车站,将守在涯庄车站的8名日本兵击毙后,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随后,马晓云率部如法炮制,对日寇的多个据点进行攻击,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1939年底,马晓云在组织的安排下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2年,学成归来的马晓云,出任清西军分区副司令员。
1944年8月10日,清西军分区决定在这一天进攻王家庄的日伪据点。进攻正式展开之初,马晓云便亲自前往前线指挥作战。王家庄的这个日伪据点敌人盘踞已久,对此地多有经营,防御工事颇为坚固,在此据点内最难攻坚的当属四个分列四个方位的炮楼。
马晓云率军顺利攻下3个炮楼后,来到位于西南角的炮楼处指挥作战。这个炮楼接收了前三处炮楼逃出来的残余敌人,火力较猛,我军多次进攻均未能奏效。马晓云抵达后,亲自观察了炮楼情况,决定利用大型炸药包摧毁敌人赖以顽抗的炮楼。
马晓云命人弄来整整60斤炸药,制成一个大型的炸药包。由于当时的天气比较潮湿,一旦炸药包受潮无法引爆,负责爆破的战士们多有的付出就会全部功亏一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射,马晓云决定亲自对这个炸药包进行最后的检查。不幸的是,当马晓云离开指挥所,来到炸药包附近时,敌人的一发炮弹正好落下,引爆了这个大型的炸药包。突如其来的大爆炸将马晓云掀飞数米,壮烈牺牲,年仅38岁。
马晓云自幼尚武,曾在少年时四处拜师学艺,在哥哥马耀南的引导下,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他在抗日期间屡建军功,得到学习深造的机会,如果他不是意外牺牲,定然可以继承大哥遗志。可惜壮志未酬,倒在了日寇投降的前一年。
三弟马天民马天民与两位哥哥相比,生活上明显要差上一些。马耀南走的是求学之路,马晓云走的是尚武之途,马天民却没有那么多的选择。马天民六岁读书,十五岁辍学,资料记载的原因是生活所迫。可见,到马天民的时候,马家的家境已经大不如前,至少经济条件要比之前差上一些。
马天民辍学后只能为了生存奔波,先是到济南当学徒,随后又返回老家在周村的一家酒店做起了伙计。直到1933年大哥马耀南返乡任教,马天民的人生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受到马耀南的影响,马天民才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此后,按照追随马耀南筹款募捐,着手准备黑铁山起义。等到起义成功后,马天民成为五军第一支队司令,成为一名军人。
马天民率领第七支队展开游击,锄奸、攻击据点、破坏敌人控制的铁路等等,在他的带领下,队伍不断壮大,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五军改编后,马天民从支队司令变为第三支队独立营营长,而马晓云任职的是团长。马天民曾是五军第一支队司令,从资格来看比马晓云还要老。五军改编后马天民任职营长,显然是低了。
当时有些人就是因为职位在改编时变低而脱离了队伍,甚至投入到敌营中。但马天民从未因此抱怨过一句话,甚至在后来组织让他负责统战工作,他都没有任何怨言,服从了组织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