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琼(左一)和工人将松花糖放入模具中冷却定型。记者刘净伶 摄
市民秦女士自制的芝麻糖。 (受访者供图)
黄丽月在家炸麻球。 记者刘净伶 摄
新年的鞭炮声响起,相聚的人们从果盘里拿出一块酥脆的年糖,塞进嘴里,味蕾上涌出的是香甜的味道。
松花糖、芝麻糖、麻通、麻球……常出现在桂林人果盘里的年糖有十多种,它们是桂林人儿时的回忆,也是年货单上的必买品。
桂林松花糖上央视
最近,桂林临桂区两江镇的一家手工艺松花糖店铺上了央视节目。隔着屏幕,色泽金黄、香脆可口的松花糖承载了老桂林充满年味儿的记忆符号。众多桂林网友留言说:我仿佛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
随着春节临近,这家店每天接到的本地松花糖订单有300多斤。
1月15日,记者来到店里时,炸酥果和熬糖浆的浓浓香甜味道扑鼻而来。店铺的经营者是龙凤琼夫妇,他们的制糖手艺已传承了三代人,如今传到了儿子谢达身上。
谢达告诉记者,松花糖是桂林人春节常备的传统年糖,上门订购松花糖的顾客中不乏年轻人。谢达曾试着创新推出抹茶味和巧克力味的松花糖,但他发现还是传统的原味松花糖最受欢迎。
在桂林人的记忆里,年糖不仅限于松花糖,种类繁多。
“我和女儿都爱吃芝麻糖。”市民刘女士说,桂林的芝麻糖有很多花样,有白芝麻糖、黑芝麻糖,有切成薄片的,有裹着花生粒切成条的,还有裹着核桃仁和枸杞的……不论是哪一种,她都爱吃。每逢春节,刘女士和女儿都会买两三斤芝麻糖。一部分摆在果盘里招待宾客,另一部分留着慢慢吃。
在桂林市区的各大商场、超市里,年糖也是主推产品,被摆在显眼的位置。
微笑堂商厦超市的一位售货员告诉记者,最近买年糖的市民逐渐增多,包括凤梨酥、奶糖、水果糖等几十种口味的年糖里,最受欢迎的依然是芝麻糖、花生糖、芝麻酥等传统口味的年糖。
铁西小区附近一家年糖店的老板对记者说,临近年关,买麻通、芝麻糖的市民明显增多了。有时候店里的麻通、芝麻糖卖完了,还有市民咨询预订。他每天忙得团团转,甚至加班加点地做年糖。
自制年糖让年味更浓
除了买成品年糖外,一些市民还会在家里自己做年糖。
迎宾西社区的居民黄丽月每年都会给家人做麻球。黄丽月说,她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没有条件买年糖。父母就会在家里炸麻球分给孩子们吃。“香香的芝麻裹着甜甜的皮,外面酥里面软,我一直记得这个味道。”
后来,黄丽月跟着儿子在桂林定居。她当了奶奶后,也会亲自下厨为家人炸麻球。
心灵手巧的黄丽月改良了小时候父母教给的配方。她将南瓜泥和糯米粉和均匀,搓成一个个的小团子,再裹上生芝麻入锅炸。
黄丽月介绍,这样的做法不用另外加糖。因为南瓜泥的加入,让麻球带有天然的甜味,色泽也更加金黄。吃起来口感紧实,也比较健康。
市民秦女士擅长做芝麻糖。每年春节都会做一些送给亲朋好友,心意满满,也让年味更浓。
秦女士做芝麻糖用的是炒香的黑芝麻,白糖、麦芽糖、油和水适量。第一步把白糖、水和油放到锅里面,熬到白糖冒泡的时候,放麦芽糖进去,煮到浓稠的状态,用筷子蘸一点点糖放到水里面,如果糖浆迅速冷却变硬变脆,就可以把芝麻放进去,快速地翻炒,再倒到磨具里定型。
秦女士说,按照这个配方,她做了几次都很成功。熟练以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花生碎和核桃仁。
谢达也分享了自己做松花糖的经验。他说,将糯米粉和糖搅拌成团后,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皮,再切成约1厘米见方的小块,下油锅炸至蓬松,捞出倒入黏稠的麦芽糖浆中搅拌,等每一粒酥果都粘上糖浆,再放入磨具里定型,冷却后切块就完成了。
每一种年糖都有好的寓意
桂林市餐饮烹饪协会副秘书长罗书铭说,全国各地很多地方过年都会吃年糖,但桂林的年糖有一定的本地特色。最常见的桂林本地年糖是麻通和芝麻糖。
罗书铭介绍说,麻通因用芝麻包裹,内如通草而得名麻通。麻通对火候和糯米粉的比例有一定要求,炸不好的麻通中间不够空,只有有经验的老师傅才能做出又空又脆的麻通。
而早期的桂林芝麻糖是以白芝麻糖为主。白色的芝麻加上熬成金黄色的糖浆,因此白芝麻糖还有个别称叫“寸金糖”。
“春节吃年糖是桂林人的一个传统习俗,寓意甜甜蜜蜜。”罗书铭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时小孩子买的糖是用纸包裹的,里面就是个黄色的糖块。只有过春节的时候,吃的糖才有些花样,会加入芝麻、花生等香味浓郁的果仁,对于孩子来说意义就不同了。
除了麻通、芝麻糖,桂林人的果盘里还特别喜欢摆松花糖。因为松花糖像一粒粒黄金豆,寓意发财,过年图个好兆头。
“过年不论是吃哪一种糖,都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和亲朋好友分享甜蜜糖果的喜悦。”罗书铭说。
记者刘净伶 通讯员于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