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比如。
*死自己妻女的凶手,就是你“自己”。
是的,这一集真正的重磅炸弹。
瑞克发现,炸死自己妻女的凶手瑞克,正是柯南伯格宇宙里的瑞克,也就是自己面前这个莫蒂的亲生姥爷。
他要带着这个莫蒂,去找他的亲生姥爷复仇。
每日相处的感情和血缘关系,哪一个更重要?
第二集,更放飞。
问题再次被抬到另一种高度:
比如,当“你”的意识,被等量切分成50亿份,你要如何重新找回自己?
哈哈哈。
别慌,Sir给你从头解释:
瑞克带莫蒂去电玩城,他们选了那台能模拟现实的“罗伊游戏机”。
正当莫蒂的思维被提取到游戏世界中时,一伙外星恐怖分子洗劫了电玩城,游戏出错重启,莫蒂不仅没能从游戏里出来,意识还被分散到了游戏里的50亿NPC身上——游戏里每个人,都是50亿分之一的莫蒂。
剧情进入双线叙事。
一边,游戏外的桑美大战外星恐怖分子;
另一边,瑞克则要想办法让50亿个莫蒂团结起来,把他救出这个游戏。
动作戏编剧恶搞了一把《虎胆龙威》,让一个没看过电影的小姑娘,凭着对这种类型电影的想象,战胜了火力凶猛的敌人,着实是狠狠嘲讽了好莱坞爆米花电影的老套套路。
游戏里,却是一个极为现实的思考题:
当“我”被分成50亿份,即使重新拼凑,它们还能拼出原来那个“我”吗?
真的未必。
一部分的莫蒂喜欢冒险,喜欢姥爷瑞克;
另一部分的莫蒂又纠结于姥爷对自己的爱是否纯粹,如果姥爷只是把他当“工具人”,对他的爱永远是有偿的、有条件的、有节制的,那他还要和这个瑞克去冒险吗?
把问题简化一下。
看,是不是扎到你了。
身边人给我们的爱,到底是源于一个纯粹的“我”,还是一个符合他们想象的“我”?
甚至,真有所谓纯粹的“自我”吗?
游戏中,莫蒂执着地索求瑞克姥爷的一句“我爱你”,但固执如他,瑞克姥爷也说不出这句话,两人在游戏中数十年如一日地僵持着。
不过,执着于爱的莫蒂总归还是少数,大部分莫蒂还是愿意跟着姥爷走出游戏回到现实。
由此,编剧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人格,人生,人性。
是否能以任何一种标准去计算/衡量?
-你不介意放任8%的我死去吗?
-你那8%并不是特别优秀,莫蒂
任何东西的8%都是可以牺牲的
披萨的8%就是披萨边
扎克·施耐德版《正义联盟》的8%是蝙蝠侠在做梦
-你的意见应该要跟其他人一样重要
我们都是一个莫蒂,我们能牺牲多少部分的自己?
我们等于是要放弃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陌生人的一小部分
打住。
莫蒂们的结局,Sir不剧透。
但可以肯定。
莫蒂们的困惑,就是我们的困惑。
这些问题看似太形而上,太抽象,实际上,它们就发生在每一天日常里。
我们总会习惯性绕过。
绕着绕着。
逐渐迷失于对真相的恐惧中。
02
无解
《瑞克和莫蒂》的所有荒诞和虚无,都建立于一个基础:
追问。
死皮赖脸一般地对真相穷追猛打。
当然多数问题剧集并不会提供答案。
制作人之一丹·哈蒙也曾在采访中表示,《瑞克和莫蒂》的成功,在于它反映出了人们“对于现代的感受”。
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本就处于“恐惧文化”中,再加上近几年笼罩在人们头顶的疫情阴霾,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几乎席卷了每一个人。
大多数人会焦虑:怎么办?
然而。
《瑞莫》的态度更直白:去nmd!
比如被人拿来反复讨论的一段情节。
第一季第6集,莫蒂为追求喜欢的女孩杰西卡,将能够让人喜欢上他的药水涂到杰西卡身上,结果杰西卡得了流感,这个药水被传遍了整个地球。
所有人都爱上了莫蒂?
才怪,所有人都成了怪物,这个世界便成了柯南伯格宇宙。
瑞克和莫蒂只好逃到另一个平行世界,在那里,瑞克和莫蒂刚因为实验死去。他们就此取代了对方。
相信此时观众的反应会跟莫蒂一模一样。
呆住了。
如果自己是可以随意被取代的,那原本宇宙中的自己,和这个被取代的自己,以及无数宇宙中的莫蒂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瑞克早已看破一切,他告诉莫蒂,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思考意义。
-那我们以前的世界呢?
-那希特勒找到了治愈癌症方法的世界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