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多会儿,屋里大娘似乎注意到猫没了,到窗户边看,我一看就笑着打招呼,告诉她猫在这里。大娘也很热情,问我怎么没上班,我说我不上班,就在网上做点事,挣钱糊口。白猫吃完了猫粮,我把白猫抱起来,从纱窗破洞里送过去,又从车子里拿出几斤猫粮,给了大娘。
大娘放下猫后,忽然问我:小伙子,你现在不忙吧?我说不忙,大娘说:那我麻烦你个事儿,帮我弄一下手机,手机忽然没法刷公交了。
于是,我便绕到大娘家正门,敲门进去了。
大爷也在家中,大娘说手机以前可以用支付宝刷公交,现在不行了,又说到儿女在北京,也没法找他们弄。我看了看手机,是苹果手机,只是密码忘了,这倒不难,简单几步找回密码就行。
这期间,白猫过来了,我逗了逗它玩儿,它也很爱玩,躺在地上。我要摸它肚子,它不肯,手脚并用推开了我的手。我趁机拿出手机,拍下这张照片。放大了看,它的眼睛又大又圆,蓝蓝的,水灵灵的,仿佛碧空下的一泓清泉。
弄好了手机,大娘亲切地和我聊天,说自己原来是县医院医生,现在已经退休。我开玩笑地说:哎呀,那以后我得了病可能得麻烦您了。
大娘有些严肃,说:哎呀,可千万别找我办事,我做医生啊,就不喜欢别人来找我,大家健健康康才好呢,不要生病,不要找我,那就很好啊。我知道大娘的意思,点头说是。
大娘又问我在网上做什么,如何赚钱。我说也没啥,就是写点文字而已。大娘一听,连忙说:哎呦,那你们俩能聊到一块去了。说完,她转头看了看大爷。
原来,大爷也喜欢写作,而且他还加入了市作协。大爷已经起身,我连忙站起身,自我介绍一番。
大爷很高兴,说自己姓马,跟妻子同龄,都是49年出生,所以他的网名就叫“同龄人”。马老师问我看什么书,我说了一些,又说最近看了县志,只有一本康熙年间编纂的旧本,却没有最新的版本。
马老师很高兴,连忙去箱子里拿出了一本书,问我是不是这一本书。我一看和我那本一样,连连称是。马老师笑了,说:县志最新版也有,但是不好找了,有机会我给你找一本。我坚持要给钱,马老师却拒绝了,说:新版县志我可是编辑呢,去要一本也可以的,不用给钱。我又不断的感谢了。
然后,马老师去另外一个柜子里拿出了最新版县志,翻了几页,指着其中的一个名字给我看,又笑着说:这本书可不能给你,等下次吧。
言辞间,我提到以前在外地工作,疫情这两年才在老家生活,又结了婚,以后怕没机会出去了。既然选择了在家乡生活,就很想了解家乡,博物馆去过多次,图书馆也常去,可惜资料太少。
我又说买了几本关于家乡的书籍在看,马老师听到后很开心,说道:我这里有许多书,也许你会用得到。
随即,他翻箱倒柜,拿出来几大摞书和杂志,都和家乡文学相关,有历史类的《江淮文史》,有文学类如《安徽文学》《杏韵》,有本地特色石头(县城盛产奇石)类,还有本地人的作品等。
精挑细选后,马老师把这些书送给我许多,足足有三十本之多。我一再感谢,马老师和大娘却笑我太客气。
我看了白猫在床上玩耍,似乎很开心,笑着说:能和马老师以及大娘认识,真是非常荣幸,也非常有缘分,说起来,这可都是白猫带来的缘分啊!二老一听,哈哈大笑。
其实他们本来没有养猫,只是孙女高二了,收养了流浪猫,家中没法养,所以寄托给他们养。他们本想拒绝,又担心影响孙女的心情,影响上学,暂时收留了。
我笑着说:养猫很好啊,闷了和它说说话,它也懂你们的心情,你们也会很快乐,所以养猫的老人都很长寿呢,将来呀,您二老一定能活到一百岁!大娘笑得很开心,说:哈哈,托你吉言啦小伙子。
临走前,我和马老师加了微信,方便以后交流。
最后,马老师又找来了大袋子,把书装入袋子里,让我提着,又特意开了家中小门(一楼门推开就是楼道),方便我上楼,我又一再感谢了。
这些书和杂志我翻看了许多,有些年代久远,70年代之前的事和人我已经没多少感触,但他们朴实的文笔和真挚的情感,却依旧感觉在眼前;有些诗歌虽然短小,却非常有韵味,读起来颇有情怀;还有中长篇的小说,今年是看不完了。
靠着这些书,使我更了解家乡了,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我想说:我们县城虽小,却也有杰出的人才,有着他处没有的特产,小地方也有大历史,真可谓人杰地灵,有石如璧。
几天之后,马老师发微信问我,是否在家,要给我送书来。我坚持去他家中取,他却不肯,非要来看看。
说过了话,没到一分钟,马老师已经敲门。我连忙请他进屋,要倒茶时,马老师笑着说不用,他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正是我想要的最新版县志。那一刻,我很感动,不知道说什么好。
到了我的小书房,马老师问我在写什么,看什么书,我说最近一直在看一些古代民间故事呢。马老师不说话,看了一会儿,便回去了。我坚持要送到楼下,他又不肯。
回到电脑前,马老师从微信又发来了几篇文章,那是我们本地的民间故事,有《小白龙哭母》《九顶山传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