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责任帮助你们
好好地享受体育的本身
过去的包袱 由我们这代人来背
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
我和你们在一起
Sir猜。
陈可辛想拍的,应该是一条从排球开始,流淌的影响每个普通人的时代洪流,这其中有人在巨大利益前的背叛与坚持,也有举国体制的裹挟与反思。
可这些被幸存的一鳞片爪,或以热血、励志、燃爆被误读,或招来对真实女排,还有女排招牌的观众的不满和骂声。
可陈可辛依然沉默。
没有用审查为自己辩护,也没有怪观众不识货。
只是在《夺冠》拿下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的时候,发了条意味深长,也看得出真心感谢的朋友圈。
身边的人都对他的包容与通达感到意外。
许宏宇看完《喜欢你》的剧本,对陈可辛表示“很感兴趣”。但这是一个很玛丽苏的故事,他没想到不理解玛丽苏的陈可辛会答应监制。
“我觉得挺好,那他觉得我相信了,我觉得可以做了,那他就去做了。他的接受能力很大。”
陈可辛也会不断问身边的年轻人时下的流行文化是什么,2018年《延禧攻略》很火,他也会问好看吗?为什么好看?
他说:“当然你不是说永远要讨好观众,但是你要跟他沟通,要了解这个社会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017年,在一个主题为“工匠精神”的论坛上,陈可辛和戴锦华的争执更能说明问题。
作为一个影院爱好者,戴锦华旗帜鲜明地表示:“一旦我们丧失了影院,我们就丧失了电影。到那时候可以宣布电影死亡了。”
但陈可辛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内容比载体更加重要。
当新时代的年轻人都投身网络时,电影创作者应该与时俱进,并认为网络是电影新的出路。
△ 论坛现场,图源:新华网
大银幕是导演的终极信仰。
没有一个导演不会希望自己的作品在更大的银幕呈现。
但在饭碗和表达都得不到保证时,谈信仰,是不是叶公好龙?
还有一个细节。
《外面的世界》这首歌,不断出现在他的电影。
在《如果·爱》中,他将歌曲改编成《外面》,让一心追梦的孙纳(周迅 饰)唱出。
而在《中国合伙人》中,《外面的世界》又作为插曲,唱出了那一代人的追梦记忆。
可以看到。
童年的漂泊并没有让他向往“稳定”,反而让他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无限的好奇。
反映到职业轨迹。
陈可辛就是一直漂泊。
03
表达者陈可辛名导为流媒体拍剧,早不是什么新鲜事。
大卫·芬奇、雷德利·斯科特、沃卓斯基姐妹,早就为网飞拍了《心灵猎人》《异星灾变》《超感猎*》等优秀剧集。
之于香港导演。
王家卫在2020年就宣布为腾讯视频量身定做《繁花》。
杜琪峯也在今年四月与香港流媒体平台MakerVille合作,监制了新片《命案》。
何况陈可辛。
1998年,陈可辛便开始尝试起了合作模式,到好莱坞加入了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拍摄了《情书》。
2000年,陈可辛又回国和陈德森合伙成立了Applause Pictures,致力于打造全新的“亚洲电影概念”,以突破那时的资源整合、供产销模式。
而这正是现在“泛亚洲影视计划”的前身。
2002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进行了院线制市场化改革,同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收获国内票房2.5亿元。
这让陈可辛看到了内地市场的希望。
之后,他又拍《如果·爱》《投名状》,监制了《十月围城》(2009年),获得了内地资本的肯定和青睐。
2009年,陈可辛与内地著名导演黄建新合伙成立了“我们制作电影工作室”,开始尝试一些自己没有挑战过的类型和题材,如带有实验性质的《武侠》(2011年,导演)和《血滴子》(2012年,监制)。
尽管失败,陈可辛并没有因此黯然离场,他放下了武侠、动作、古装这些香港传统手艺,转身内地的故事。
2013、2014年,他执导了改编自内地真实故事的《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大获成功。
2016、2017年,又分别监制了曾国祥的《七月与安生》、许宏宇的《喜欢你》。
而2020年的《夺冠》则让他拿下了金鸡奖最佳影片,成为史无前例的三金双满贯导演。
陈可辛三金双满贯获奖情况:
金鸡:最佳影片《夺冠》,最佳导演《中国合伙人》
金像:最佳影片《甜蜜蜜》/《投名状》,最佳导演《甜蜜蜜》/《投名状》
金马:最佳影片《甜蜜蜜》/最佳导演《如果·爱》/《投名状》
这些脱离了香港背景,接内地地气的票房胜利,让陈可辛成为了众人口中“北上最成功的香港导演”。
在商业电影里坚持艺术表达,在坚持自我表达时,又能站在商业的角度,看到市场的需求,这是陈可辛的特别与可贵。
一方面,他做起来很辛苦,两头不讨好;另一方面,这又是他电影的维度和弹性的表现。
所以,成立泛亚洲制片公司Changin' Picture对他来说,更像是一件再陈可辛不过的事儿。
作为一个香港导演,陈可辛难得地保持了不同于绝大多数香港导演的克制与清醒。
没有囿于本土创作的局限,始终在寻找新的出路。
他热切投入了一个个奔腾的时代。
但,又不愿随波逐流。
在Sir看。
这次事件,真正值得我们思考,或者是刺痛的,更应该是这个词。
韩国。
“韩国已经证明了”“如果看韩剧,那为什么不看中文剧呢?”
今天,韩国影视已然站在亚洲文化的桥头堡。
但我们不是没有引领过。
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就几乎踏平了半个亚洲。
以韩国为甚。
被我们视作巨星的天王天后们,当年,都是我们偶像的迷弟迷妹。
全智贤17岁采访张国荣秒变花痴;权相佑说“我从小是看中国电影长大,小学的时候每年中秋节都有中国电影在韩国上映,我一个不落地都看了。”
2004年,王祖贤《美丽上海》韩国光州电影节上映,Rain、文根英等主动捧场。
更别提热门韩剧《制作人》《请回答》等一次次以港星、港片做梗。
但你看看今天港片和韩片的现状对比。
恭维,是不是成为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