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流域地图,淝水水系图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4 20:49:16

杜充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精忠岳飞》截图

此举非但没能阻止金军,还淹死当地百姓20多万人,因流离失所和瘟疫死亡的人数是其数倍。更令人无语的是,“黄河自此不复古道”,黄河南泛夺淮,汴河废弃,整个淮河水系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

曾富饶繁华的淮北,成为金的边缘地区、宋的荒弃之地,双方均无意治理。此后,淮北再也没有中兴过。

洪水泛滥,陷落的淮北

1194年,黄河决口,随后分为两支,夺淮入海。金王朝把责任推到都水监身上,以掩天下耳目,对黄河决口置之不理,任其泛滥。出身于游牧民族的元代统治者更对淮北水利的投入不感兴趣。

此后,黄河夺淮的形势一发不可收,据不完全统计,从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5年间,淮河流域共发生316次规模较大洪灾,平均每2.4年发生一次。唐宋以前的小湖群,在黄淮合流、水位抬高的情形下连成一片,汇聚成湖。

有学者认为,淮北后来的水祸与明清“弃海运、行河运”这一错误决策也脱不了干系。

淝水流域地图,淝水水系图(9)

历史上的黄河夺淮。来源/国家档案

永乐十三年(1415),会通河畅通后,明代官员王在晋极力推崇河运,认为海运是极具风险的。利玛窦写道:“害怕海洋和侵扰海岸的海盗,在中国人的心里是如此之根深蒂固,以至他们认为从海路向朝廷运送供应品会更危险。”

实际上,在明廷弃海运时,中国海运的技术和条件都已十分成熟,堪称无可匹敌。那时正是郑和下西洋如火如荼之时,其中最大的宝船长44.4丈、宽18丈,宝船上的间隔舱、尾舵及平衡舵,直到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才传到欧洲。有人曾设想,若是达·迦玛与郑和的船队相遇,世界历史或将是另一番局面。

淝水流域地图,淝水水系图(10)

影视剧中的郑和下西洋。来源/电影《大明风华》截图

海运停废后,有明一代,不断有人提出河运与海运并举的建议。1572年,有人请求做个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明廷正打算每年定例实验时,第二年海船便遭暴风雨袭击,这下谁也别提海运了,谁提跟谁急。

关于“弃海运、行河运”给明清两朝造成了多大的财政浪费、运输风险,以及如何使中国忽视海军建设、从航海强国变为被海洋所抛弃的没落帝国,都且按下不表,维持河运给淮北造成的生态灾难是不可估量的。

万历七年(1579),潘季驯大筑高家堰竣工。为了加强清水对黄河泥沙的冲力,潘季驯设计增筑高堰不使淮水东溃,将大涧、小涧等原来的出水口全部闭塞,人工蓄积的淮水与黄河水合力冲刷黄河带来的泥沙,以避免海口淤塞,运道才能通畅。这就是治黄史上著名的“蓄清刷黄”“刷黄济运”之策。

淝水流域地图,淝水水系图(11)

潘季驯治河时洪泽湖与明令禁陵示意图。来源/《被牺牲的“局部”》

起初确有成效,泥沙的冲刷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但祸患却从未见少。次年便有人上书说泗城内水深数尺,街巷舟筏通行,房舍倾颓,农村更是一望如海,要求决放高家堰。然而潘季驯的治河方略却长期被治河者奉为圭臬,靠着代代接力,在几乎没有落差的淮河中游平原地带,人工修筑了巨型水库洪泽湖。

潘季驯的观点能屹立不倒,全仗他的顾全“大局”。对于泗州人而言,生死存亡是大事,但与维系京师及北部的粮食供应,保障国家正常秩序的保运保漕相比,泗州成了“局部利益”,再没有什么比运河畅通更重要了。如果非说泗州还有什么值得明廷眷念或引起关注的,只能是明祖陵了。

“中间最所耸动人者,云祖陵松柏淹枯,护沙洗荡二句。臣读之不胜骇汗。”在潘季驯的奏疏中可以看到,泗州被淹了他没有动摇,淮扬被淹了他也没有动摇,但是明祖陵前的几棵树被淹了,他慌了。“祖陵水患为第一义,次之运道,又次之民生。”(《部复分黄导淮告成疏》)

清朝依然采取的是明代“抑河夺淮保运”的办法,致使淮河中下游水灾加剧,成为被牺牲的地区。而明祖陵再也无法成为泗州的庇护,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城终于被沉于洪泽湖中。

淝水流域地图,淝水水系图(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