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物权敏感期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指出:孩子2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会开始产生私有意识,会特别在乎自己对物品的的所有权,并认为什么都是“我的”。

可可有一段时间觉得家里的玩具都是她的,别人不可以抢,一旦姐姐拿了她的玩具,她就哭,也会试图抢过来,结果姐姐就会打,两个人也是会互相打,开始哇哇大哭。
因为她们两个都是2岁多的孩子,都处于同一个阶段,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是可可哭了,就是姐姐哭了。
进入物权敏感期的孩子,一旦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碰触就会特别敏感。蒙台梭利说:敏感期教育的实质,其实是爱的教育。

所以这个时候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不要一味责怪宝宝不懂礼貌,要分享,明明自己的玩具被抢了,你却在一旁说:“把你的玩具给她玩一会吧。”孩子会以为你跟别人一样要把他的玩具抢走。他们并不是不想分享,只是害怕这物品不再属于他。
3、通过打人来获得关注
很多家有两个孩子的父母会发现:当你亲近其中一个孩子时,另一个就会变得暴躁或者会打另外一个孩子,因为他觉得你抢走了爸爸妈妈的爱。
而他通过打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也或许他打人的时候你们才会注意到他。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夸别的孩子,激发了孩子内心的屈辱感,他们会直接攻击其他孩子。

比如对门小姐姐比可可大40多天,在有些方面确实比可可做得好,婆婆就会说:“姐姐真棒,你要向姐姐学习。”说多了,可可就觉得奶奶不喜欢她,喜欢的是姐姐,强烈的对比让她很委屈,所以姐姐来玩时,她不想把玩具分享给她,有时候姐姐抢玩具时她会打她一下。
有好几次做梦她嘴里嘟囔着:“姐姐,我的玩具不给你玩,你不要抢我的玩具。”每次我听到都是很心酸,孩子在潜意识里总怕自己的东西被抢,所以好几次做梦都是这样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