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标准,确定合理的赔偿就顺利多了。最终,王某确认赔偿了1.18万元的生态修复费用。为了体现“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王某还亲手将赔偿金所购买的鱼苗放流到了青海湖中,切实履行了生态修复的责任。
这种方式不仅给出了合理的量刑,还加强了涉案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起到了积极、正向的宣传效果和警示作用。更加难得的是,“谁破坏谁修复”的赔偿方式还充分照顾到了生态环境,把生态修复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上来,没有简单地一罚了事,具有可贵的借鉴意义。
其他类似的案件,都可以参考青海湖湟鱼的赔偿案例,适度向生态修复方面倾斜。至于具体应该如何实施,还需要考虑各自案件的特殊情况,结合各领域专家的意见,共同确定合理的赔偿方案。
为什么一定要保护黄鼠狼?中国有句老话,叫“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黄鼠狼一直都充当着“偷鸡贼”的角色,背负了诸多骂名。事实上,这很有可能是对黄鼠狼的误解!
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著名的动物学家盛和林教授曾对黄鼠狼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经过对上海、浙江、湖北、河南等10多个省区的黄鼠狼进行田野调查,盛教授发现黄鼠狼最主要的食物其实是老鼠、青蛙、蛇类、蜥蜴、小杂鱼以及蚯蚓、蜗牛等无脊椎动物。
通过对4978只不同地区的黄鼠狼进行肠胃解剖,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出现在众人面前:只有2只黄鼠狼的胃中残留着家禽家畜的组织,其中一只的胃容物还是家兔!这意味着,黄鼠狼捕食家禽的概率低于1/2000,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总之,相比于“偷鸡”,黄鼠狼显然更擅长捕捉老鼠等有害动物,这是由黄鼠狼的生物学属性决定的。如果城乡和村镇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黄鼠狼,当地的生态系统会更加健康、稳定,这对于防止鼠患,促进农林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人类而言,黄鼠狼“功大于过”,应当给予保护。
只有人人都意识到了黄鼠狼的生态价值,提高了生态保护意识,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乃非法捕捉事件的发生——而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