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黑洞”内部只有三个变量(质量、自旋、电荷)没有时间概念?时间是一个空间跃进到另一个空间产生,在“黑洞”这个点,巨大的引力引起巨大的凸起(可以想象一个放在席梦思床上的铅球,造成的下陷)。这个凸起的高度已经等于或者大于两张平行的宇宙D3膜之间的距离。
举个例子:你在桌上放一张薄膜,薄膜上放一个倒立图钉。然后在上方,图钉的高度,摊开另一张薄膜慢慢落下去。图钉尖和薄膜已经接触,但其它地方还需要经过两张薄膜之间的距离除以薄膜下坠速度这样一个时间长度才能接触。
图钉就是“黑洞”,上面的薄膜就是物体的下一帧宇宙图片,下面的薄膜是这一帧宇宙图片,下坠速度是光速,薄膜之间的距离就是相邻两个宇宙空间的距离(相邻两层D3膜的距离,应该就是一个“普朗克长度”)。
在“图钉”的位置,宇宙换帧相对于其它地方,没有时间变化。所以“黑洞”里时间永恒,它根本不存在时间概念,穿越黑洞也可以去往未来。
根据模型,“黑洞”巨大的引力可能会把人拉扯到至少两张相邻D3膜的距离的长度。如果你进入黑洞,也许你的头已经出了“黑洞”去了未来世界,但是你的脚还在上一层膜,还在过去那个宇宙世界。就像一条章鱼一般,通过拉长身体,穿过一根细小管道,从一个空间穿梭到另一个空间。
穿过“黑洞”这条管道后,人最终怎么逃离这条管道,那就不知道。但是我能肯定,在这条管道里,时间是不存在的,你可以永恒活着,甚至意识都应该是存在的。
所以理论上永恒的爱情是存在的,你只需要拉着你深爱的人的手,双双一起跳入“黑洞”就达成了“永恒爱情”成就。
“黑洞”可能是去往未来的通道
不同质量“黑洞”这个凸起的高度也是不同的,就像一个漏斗一样。它的顶端在未来某个时间点的宇宙有一个“白洞”出口。进入“黑洞”的物体包括光,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从“白洞”吐出来。所以我们要去往未来,只需要寻找到时间长度合适的“黑洞”即可。
譬如,如果想去往一年后的未来,这个黑洞怎么找呢?用一年除以“普朗克时间”得出宇宙的换帧数再乘以普朗克长度,这个结果就是这个合适的黑洞在Dp膜上的凸起高度。根据这个高度可以产生多大引力,应该可以大致推算出需要一个多大质量的黑洞。
另外“虫洞”和“黑洞”不同。“黑洞”是在两张不同的薄膜上钻孔,它可以“跨越时间”。“虫洞”是在同一张揉得皱巴巴的薄膜上钻孔,跨越空间,实现“空间旅行”。
譬如,如果你是一只蚂蚁,你从纸的正面跑到背面要绕很长距离,现在你不想绕了,直接在纸上啃个洞钻过去。这个洞就是“虫洞”。“虫洞”可能和“普朗克长度”内的世界有关。
关于这模型中的“相对论“诠释不再过多阐述,继续回到“双缝干涉”这个问题。
上帝到底掷不掷骰子
我们现在的影视作品每一帧画面都是固定的,无论看多少遍,它的剧情发展都一样。假如未来某一天,我们影视作品的每一帧画面并不是提前固定的,通过计算模拟上一帧内容拥有的所有可能变量(量子叠加态),下一帧内容能发展出无穷种可能。
在播放这部影视作品时,无论我们在哪暂停,都只能确切地知道过去已经出现过的画面和剧情,四十八分之一秒时间过后,荧幕换帧会呈现什么画面我们并不能提前知道。
到这里,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双缝干涉实验”包括“延时选择实验”就变成:我们人类现在已经知道宇宙下一帧画面存在无数种可能(量子叠加态),但为什么当我观测时,它就变成了唯一的画面?是谁在背后给我作出了选择?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结合“空间不连续理论”和上面的举例,从我们世界的“四十八分之一秒”——“时间最小刻度”来观测在换帧的一瞬间,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现在,我们让时间停止。世界暂停在即将观测,但是还未观测到微观粒子通过双缝的那一帧画面。我们发现不仅是我们即将观测的这个粒子,整个宇宙空间内所有能观测到的一切事物,此刻都处于一种即将激发的“量子叠加态”。一个“普朗克时间”后,宇宙即将出现的新画面包含了所有可能。
我们按下播放键,“啪”的一声,这个粒子的画面黑屏了,接着画面换到了下一帧,我们观测到微观粒子通过了双缝的某个确切位置,又重新处于一种即将被激发的“量子叠加态”,迎接拥有无穷可能的下一帧到来。
原因:粒子因为被观测,会在宇宙换帧一瞬间,从叠加的“混沌态”分裂成无穷个“确切态”。观测实际上就是从“混沌”分裂到无穷“确切”的过程。未观测的微观粒子,产生干涉现象,这种干涉来自于叠加在一起的这个粒子在其它无数平行宇宙中的无数“影粒子”造成的影响。
一旦观测,叠加在一起的平行宇宙从“混沌态”分裂成“确切态”,微观粒子便进入了不同的空间。不同空间中的粒子不会再产生干涉现象。如果取消观测,它又在一个普朗克时间后变成了“混沌态”。
我们设想上帝把两个六面骰子分别放在两个封闭的房间,总共存在三十六种排列组合。然后把这三十六种组合全部叠加在一起。看起来就变成了一个房间中有一个骰子在旋转,它同时具有六种可能。真实情况是这个房间和骰子组合其实是拥有三十六种可能的叠加态,它同时能拆解成三十六种确切态。
现在当你进入房间观测骰子,因为处于确切态的你不可能同时进入两个房间,同时看见三十六种不同确切态。所以在你进入房间即将观测的一瞬间,叠加的房间和骰子分裂成了三十六种平行选择。
你的任何一次观测都只能看到其中一种结果。同时当你进入房间观测时,骰子的干涉现象也不复存在。因为互相干涉是房间一里骰子数字123456和房间二里骰子相同数字确切态,叠加在同一个空间产生的。这里房间一和二可以看成两个平行宇宙,骰子可以看成是这两个平行宇宙中拥有的变量。
如果你进入的是一号房间,看到骰子的数字是5,你会纳闷:根据实验推测,这个骰子应该是旋转的,它是1到6的叠加,怎么会是确切的5?进入二号房间的你,看到骰子的数字是1,也会同样纳闷。无论进入两个房间的哪一个,观测到什么样的确切数字,你都会有这样的疑惑。
在这个假设里,应该最终有三十六个你拥有同样的疑问。当你走出房间时(停止观测),这三十六种可能又叠加在一起,依然是一个房间内一颗高速旋转的骰子。
所以上帝从始至终都没有在掷骰子,他只是摆放了骰子的所有可能。在真实的世界里,上帝的房间有无穷多个,上帝的骰子有无穷多面。
此刻,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正在眨着眼睛想这个问题,一个从上个“时间最小长度”分裂的你在咽着口水想这个问题,还有无穷无尽个你……你虽然分裂成了无穷多个,但是无法彼此看到其他人。
在各自的空间,你们都是被自己观测到的确切的唯一。无穷无尽的确切唯一的你,就组成了你的“量子叠加态”(混沌态)。
如果平行空间的叠加还会产生交叉的话,可能“眨眼睛的你”看到的这篇文章是“咽口水的你”那个世界的我写的。
我们宇宙的本质可能就想一帧处于“量子叠加态”的画面,这一帧画面是只有一个“普朗克时间”的现在。
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不存在,它是现在不断分裂的结果。我们拥有过去和现在,却从不曾拥有未来,或者说我们因为拥有现在,所以也就有了无穷的可能未来。
数学可能才是所有一切的最终真相
推论:我们甚至可能不是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数学公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