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盆大肉,起源于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的"大羹",汉魏时期叫"缶猪肉",直到大唐天宝年间,藩镇大将安禄山起兵造反,后来被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打败。唐军经过三原县百姓犒赏三军,用大盆煮肉士兵吃了,军心大振,乘胜追击消灭了叛军,从此,水盆大肉成了三秦大地名馔。
从古至今三原县都是陕西重要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基地,民风淳朴经济发达。大唐天宝年间,人民安居乐业,四方来朝,万邦敬仰,各国纷纷派使臣留学生来长安学习、交流经验,中外交流十分繁荣。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藩镇大将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向唐朝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限的内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开始,这场战争是盛唐人口大量减少,国力锐减,大唐的经济由东西走向转化到南北走向。
叛乱之初,叛军势头正猛,半年多久攻占了京城长安,一路上烧*抢掠,祸害百姓,老百姓对叛军恨之入骨。唐玄宗看到长安难保,逃到四川避难。唐朝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领军队经过连续奋战击败叛军,乘胜收复了京城长安。唐朝军队经过三原县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百姓嫌家中锅造太小,纷纷拿出大盆猪肉犒劳"郭家军"。郭家军吃了煮烂的猪肉,喝着清亮的鲜汤,因古人很少吃肉,士兵们吃完肉精神振奋,体力倍增,一鼓作气消灭了叛军。从此"水盆大肉"名扬三秦大地。
水盆大肉,肉酥烂汤清、味道鲜香。配食白吉馍风味更佳,再配以香菜、白胡椒粉,或者泡菜、葱花、面酱、糖蒜、油辣子等则风味独特。唐朝时期中国烹饪原料已经很丰富,烹调方法也很多样,再加上当时属于战争的间隙,做法也没有那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