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琼辉
以前,武汉街头巷尾到处都摆着卖发米粑粑的小摊,这发米粑粑溜溜圆圆,两块一合拢,外面焦脆,里面松软,又甜又带点酸,咬一口喷喷香,怪好吃的。
网络图片
传说古代天上有个勤劳善良的仙女,她总想把这做发米粑粑的手艺传给地上的人们。好心的姐姐给她一副扁担,前面放着上下磨盘,后面放着铁锅,铁锅里装着白米,送她下凡,千叮咛万嘱咐,叫她在七七四十九天内赶回天上。
仙女挑着扁担来到人间,走到汉阳汤山脚下,龙阳湖畔,放下担子,停下不走了。她把磨盘放下来,舀了几瓢龙阳湖的清甜水,把米淘洗干净、拌匀,吱呀吱呀磨起来。不一会,又白又细的米浆磨出来了,她又捡了一篮子汤山的松枝,挖灶,架锅,点火,把浓浓的米浆一瓢一瓢摊在锅底上,火苗一上来,发米粑粑就熟了,香味一下传出十里开外,人们闻香而来。
仙女把热气腾腾的发米粑粑捧给人们品尝,大家都夸奖这米粑粑的味道好。仙女心灵手巧,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都来向仙女学做发米粑粑。仙女就耐心地教,反复地教,不知不觉四十九天过去了。人们都真心实意挽留仙女,仙女也深爱上这里淳朴的百姓,再也不想回到天上了。
这事惹怒了玉皇大帝,命天神捉拿仙女问罪。一刹那,万家湖上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仙女急急忙忙挑起担子,前面放磨盘,后面放铁锅白米,翻过汤山,向快活岭逃去。仙女在前面跑,天神在后面追,跑到陶家岭,突然脚下绊了一跤,扁担断了,变成扁担山;磨盘滚开了,变成了磨子山;铁锅翻了,变成了锅顶山;米撒泼了,变成了米粮山。仙女宁死也不愿意再回到天上,就在锅顶山旁边,化作了仙女山。后人把做发米粑粑的手艺一代一代传下来,永远也忘不了这善良的仙女,便在仙女山顶上,给她盖了一座仙女庙。
神奇的传说总归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其实武汉的米粑粑来自湖北沔阳等地的馏粑。
踢毽子 箫继石绘
几年前,在汉口长江日报路的一条小巷子里,我发现久违的米粑粑,只见一位中年妇女围着白围裙,手脚麻利地忙碌着,还是那个小板车上,一头支着一个圆铁行军灶,上架一个平面凹锅,锅中间有一个窝,放煮水的,地上有一袋木屑刨花,另一头是圆桶盛装的米浆.不一会儿,粑粑熟了.又白又泡,底子又香又脆,味甜甜的,软嫩可口.我兴奋地买了四对,五角钱一对,二元钱就打发了一个早餐.
边吃边与中年妇女聊起来,这种价廉物美的小吃怎么不推到大街上卖.哎!做生意不容易,城管管得紧.我好奇问:米粑粑是怎么样做的?她见有空,就与我讲起来.先用清水淘洗大米去砂杂质后.又用清水把米浸泡,泡好后用清水冲洗滤干,磨子磨成浆,七成浆装入布袋用石头压去水分,三成浆放入锅内熬熟,放冷把两种共同拌和,装在木桶内,用老浆(就是头天剩余的米浆)发酵,加点糖精用手调抓搅匀.浆发好了,装在木桶里,临做粑粑时,再把浆舀到一个钵子里,放点白糖、面粉、碱末,共同调和搅拌均匀。看来,做粑粑也不简单啊!
话没说完,这时候,中年妇女又要忙起来,只见她把米浆用大汤勺挑入锅的四周,大概有9——10对,用锅盖盖好,就开始烧火.锅内有余火,她把刨花撒了一点,稍微一吹,火就燃了,一把火的功夫,锅里滋滋响粑粑就冒热气了,火候掌握真好.我估计了一下,从米粑入锅到焖熟,大约只要5分钟.我还在想,这位来自农村的妇女在家一定是做饭的能手,灶上灶下忙而不乱,农活家务不耽误.这一锅粑粑熟了,它的香味飘向四周,引来一些好奇的人注意,生意一阵接一阵。
再过些时,我想再去吃米粑粑,已经没有了,现在城里做米粑粑的太少了。就是有,也不是行军灶烧制的了,而是用煤气用大平锅制作的了,没有了刨皮烧的香味了,不是小粑粑,而是做的大一点的粑粑,价钱自然提高了。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