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北岳恒山会仙府· 图虫创意 ©
恒宗殿下是恒山的“龙泉观”,亦称“古甜井亭”。
亭内并列着两口井,
相隔不过1米,然而水质迥然不同。
北面一井如甘露,甜美清凉,
沏恒山茶,沁人心脾。
另一口井的水却苦涩咸,难以下咽。
这口苦井,已填埋多年,
甜井却在唐玄宗李隆基赐匾“龙泉观”后,
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山客。
走出“龙泉观”后能看到一座木刻牌坊,
上有清道光皇帝御书“人天北柱”四个大字。
最能体现恒山“北国万山之宗主”的地位的,
还要看那峭崖上横直如栋梁、
点捺大如牛的“恒宗”两个字,
两个字总体高14米,宽6米,
字体雄浑,遒劲有力,气魄之大世所罕见。
图片|道光皇帝手书“人天北柱”牌坊· 图虫创意 ©
恒山独特的山势地貌和悠久历史,
在方圆数百里汇聚成自然景观
与人文景观兼胜的风景区,
在五岳之中堪称一绝。
恒山脚下,
浑源城内的圆觉寺金代砖塔耸立千年,
永安寺巨幅的元代壁画、
清代栗毓美墓汉白玉石雕等
在中国艺术史上皆有一席之地。
天气晴朗之日,登高远眺,俯瞰近看,
总能给人壮美崇高之感,
古人赞叹“危峰过雁来秋色,
万里黄沙散夕阳”,诚不我欺。
图片|北岳恒山的姐妹松· 图虫创意 ©
低调幽静的恒山
宋代大画家郭熙曾赞美道:
“衡山如飞,嵩山如卧,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行”。
如今看来,以幽静著称的恒山在五岳中
低调得着实有些“幽静”了。
除了改祀之争中可能导致的文化断层,
人们对现在的恒山文化认同感大打折扣等因素之外,
也许还有几个原因。
相比起其他四岳,恒山的宣传可称得上“佛系”,
更不见喧嚣的商业氛围,
唯有千年寺观巍峨不倒。
再者,恒山山门距离火车站90多公里,
且缺少旅游专线,
以致于交通的问题便成为恒山的“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