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目标3、目标4与当下强调的量感具有高度关联,是完成生活与数学链接的重要途径。目标5指向学生在辨析不同情境的单位使用中,获得时间、步数、路程之间的倍比关系。当然,不同类型的目标(即位于分类表不同方格中的目标)要求不同的测评方式,相似的目标则可能具有相似的测评方式。对此,我们应该从全面涵盖教学目标的视角来设计作业,同时用有针对性的作业来弥补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
2.解构作业的内容与结构
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业的内容与结构。与此同时,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应该匹配不同难度的作业。首先,作业的内容应具有渐进性。在上表中,目标1与目标2都与理解有关,目标2与目标4都涉及概念性知识,目标3关联程序性知识。按照目标分类学理论,记忆和理解属于较低认知水平,评价和创造属于高级认知水平,不能仅凭记忆得到正确答案。因此,作业内容的排序应该按照知识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安排。
其次,作业的内容应具有整合性。如果把每个目标都分解为相应的题型逐罗列,作业总量会偏多,且容易出现作业结构性不强的问题。我们可以将目标1与目标2、目标3统整,设计既回顾长度单位千米,又涉及单位之间的统一与运算的作业(参见“作业1”)。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题中没有标明东东家、小丽家、学校三点的对应位置,使得作业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三,作业的内容应具有生活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物品、生活中的情境,围绕目标3与目标4设计作业,利用生活中关于测量、路程等问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参见“作业2”),并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将它们进行排序。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应该根据知识维度、认知维度对作业进行排序,还应该整合关联度紧密的若干目标,设计综合性较强的作业,以打通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3.思考作业的形式与评价
在以往的作业形式中,往往存在重知识记忆轻生活应用、重概念判断轻实践操作、重单位转换轻推理论证的现象。学生对远距离的估测能力仍然较弱,一旦改变现实情境,学生估测的数据就会与实际相差较大。
基于此,本节课应加入实践性作业,如下面的“作业3”。实践性作业有利于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获得对千米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建立千米的表象,解决因课堂时空局限而不便操作体悟的问题。
这样的作业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在作业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示实践过程,集*流讨论,在辨析和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将长度与时间、步数、图形等联系起来,建立1千米的表象。此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启发。
4.创新作业的设计与编制
对于同一问题,往往是教师有教师的视角,学生有学生的生活。整合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可以设计出高质量、有新意的作业。比如,在完成上述实践性作业时,许多学生都使用手机或电子手环来帮助自己感知1千米的实际距离。这些工具除了记录行走的路程,还会呈现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消耗的热量(卡路里)等相关信息。所以,许多学生意识到行走的步数与身体健康是相关联的数量。于是提出制订自己运动计划的设想。此时,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基于运动与健康关系的“作业4”(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