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做法很快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开国大臣于志宁曾:
“古今事殊恐,此非久安之道!”
唐初著名宰相马周(当时担任中书舍人)也上疏说:
“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傥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
马周的意思是说:像尧舜这样的贤人,他们的儿子还有丹朱、商均那样不肖的儿子。倘若刺史爵位可以世袭,万一子孙不贤,就害了当地百姓。因此,封功臣们为世袭刺史,实际上时候害他们,万一他们的子孙不肖,他们全家都会受到牵连。
虽然群臣都在劝告,但李世民似乎心意已决,他觉得他唯有这样做,才能对得起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而这些功臣中,首当其冲之人就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哥。在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长孙无忌排名第一。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那些唐朝的开国功臣都眼巴巴的看着长孙无忌怎么应对,若长孙无忌出面拒绝,其他人就好办了。
果然,没过多久,李世民就召长孙无忌入宫。长孙无忌此时担任司空(职位)、赵国公(爵位),李世民又提出封长孙无忌为赵州刺史,可世袭。长孙无忌不愿接受这个职位,说:
“两汉罢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协事宜。今因臣等,复有变更,恐紊圣朝纲纪;且后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宪,自取诛夷……”
长孙无忌的意思是:两汉时期,朝廷就意识到公侯担任太守的弊端,因此革除了这个弊病。如今因为我们这些功臣,又要重蹈覆辙,很不合理。若你把我派到外地世袭刺史,要是我的后代出现不肖子孙,触犯国家法律,到时候我们长孙家族就自取灭亡了。
对于长孙无忌的解释,李世民自然不屑,他本想封功臣们为世袭刺史,如果连长孙无忌都不答应,其他大臣自然也不敢答应。李世民在和长孙无忌一番激烈的奏对后,大动肝火,长孙无忌不敢继续反驳下去,只得默默回家。
长孙无忌回家并非默认了这一结果,而是派了一个关键的人物再来劝李世民,此人就是长孙无忌的儿媳妇长乐公主。《资治通鉴》有言:
无忌又因子妇长乐公主固请于上。
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的长女,因为是嫡出公主中最大的一个,从小就饱受李世民喜爱。长大后,为了不让长乐公主受委屈,李世民把长乐公主许配给了她的表哥长孙冲,也就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