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四君子汤,在中医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能够以君子命名可见地位之高。
四君子汤创立于宋代,是补益的药物,具有补气益气健脾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胃气虚症。尤其是能够补脾胃补肺之气。
方组:白术、茯苓、人参、甘草。
但是今天要和大家说的是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汤,和四君子汤相比又如何呢?
这个方子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了4味药。
第一层:陈皮、半夏。
第二层:木香、砂仁。
最终成方:白术、茯苓、人参、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
方剂名也改为香砂六君子汤了,出自《古今名医方论》卷一引柯韵伯方。
四君子汤的作用补气健脾,而香砂六君子汤在此基础上又有了燥湿化痰的作用。为何要在健脾的基础上增加化痰的作用呢?
这就要说到“脾虚”和“痰湿”的关系了。
脾虚易生痰湿,中医讲思则气结,气血需要运行,思虑过多肝气不畅导致肝气郁滞,气血运行不畅通,脾胃也就会跟着出现问题。
从五行上来说,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脾的作用是升清,胃是降浊,吸收营养就是升清,降浊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排出去。
如果这个时候脾胃失调,该升的升不了,该排的排不出,这样一来全沉积在体内,体内的津液就会失常,时间久了就会腐化成湿,粘化成痰。痰湿积少成多,自然就会生结。
当然,脾胃不虚弱的时候,如果饮食太过油腻,脾胃运化功能加重,升排不顺,也会在体内形成痰湿。
那痰湿和结节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从中医角度来说,痰湿体质就好像是结节的“土壤“。中医上强调这种体质和肝气郁结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体内的肝气运行受阻,体内的痰湿就会沿着经络在某个部位积聚,最后就会形成结节。
简单说痰湿就是由于脾脏的功能不调导致体内的水分过多,如果阳气不足就会导致体内的水分无法及时的排出就会形成痰湿,痰湿在中医上面又被称为阴邪。
只不过这个痰也有“有形”和“无形”之分。
“有形”就是咳出体外的痰。
“无形”指的是困在于体内,像各个组织、血液脏腑器官中的看不到的痰。
痰凝于颈下,则为甲状腺结节,凝于乳腺,则为乳腺结节。
自古医家都提出“久病从痰治”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结节病理我们弄清楚了,那就要辨证用药。这个香砂六君子汤,为何只加了4味药就能把脾虚痰湿一块调了呢?
我给大家拆解一下,先来看经典名方四君子汤:
白术、茯苓、人参、甘草。
人参补气,白术培中,茯苓清肺,甘草调理五脏,在于补养脾胃。
说到调理脾胃大家都知道,毕竟脾胃不舒服了,反馈给身体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而且是长期的。
也就是在这个长期脾胃不足的空隙,痰湿内阻已经形成了,很多脾胃不足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痰湿瘀阻了,等到长出结节、长囊肿了才知道体内原来是有痰湿了。
这个时候单单调理脾胃散结化瘀肯定是不行的,此时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上半夏、陈皮、木香、砂仁也就很有必要了。
半夏去湿气,除痰饮,但只能用来温化痰湿,寒痰用这个可以,但如果痰浊化热,就要注意半夏这个药,性质非常温燥,是不能用的。
我现在很多时候是不用生半夏的,多用法半夏或者清半夏。
再说另外两味,木香和砂仁。
木香行三焦,上焦、中焦和下焦的气滞,打通体内郁滞,砂仁紧随其后疏通脾肾的元气,从而和胃行气止痛。
全方健中有消,行中有补,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之功。
但是化痰药并不是一方可用所有患者,需要根据病症辨证加减,就像此方中半夏可用于寒痰,要用法半夏或者清半夏代替一个道理。这样才符合中医的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