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要增宽还是增高城墙,将夹板取走,重复以上流程就行。为什么要这样筑墙呢?我们知道,如果直接用泥土垒出城墙,它本身松软的质地会导致城墙遇水就垮塌,也无法作为保护性障碍抵挡外敌的入侵,敌人很容易就能把这道墙挖穿。
因此,人们发明了夯土墙来解决问题,经过夯打的黄土,强度大大提升,完全可以作为城墙。但如果没有木板的围护,做出的墙面不但不够结实,也比较难定型,直到版筑技术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古城寨遗址城墙残段
以河南新密市龙山时期古城寨遗址为例,现存东现存东 、南 、北三面城墙,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最高 处有5 米—16.5 米, 城墙基础北墙最窄处 42.6 米 , 东墙最宽处达 102 米。地表墙体宽 9.4 米—40 米 。城址面积达 176500 平方米”,绝对算得上是城大墙高。
打夯
从土墙到砖墙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用砖来修城墙呢,是不是因为老祖宗们造不出来?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发明了砖,而且种类还不少,实心的、空心的都有(实心砖一般是用来贴井壁、下水道,而空心砖则是用来铺地面和砌筑坟墓中的椁室)。
例如在秦国都城咸阳出土的长方形条石状空心砖,长1米多,砖壁厚2-3厘米,内部中空,原本用来铺宫殿中回廊的踏步和台阶。这种既能承受较大压力,又能减轻自重、节省材料的古代“空心砌块”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空心砖。
咸阳宫遗址出土的空心砖
不过那时候烧砖成本高的吓人,所以也就特权阶级有机会用用,哪有可能壕无人性地拿来砌城墙呢?所以著名的秦长城在很多段其实是用版筑法筑出的土城墙。
因为土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长城的质量,所以当筑墙地没有合适的土壤时,朝廷还会派人从异地运土,这样的土就叫做“客土”。
为了提升泥土的品质,战国时期在建造长城的时候还会往土中掺盐(增加“筋性”,做过面食的人一定懂),加芦苇或者红柳枝条(隔开盐碱地区的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