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上级组织部门给林县派来了一个能文能武的“好*”。
他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杨贵同志。
杨贵同志1928年出生于河南省的卫辉市,曾经在老家多次积极参与革命斗争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杨贵同志在河南领导当地百姓举行抗暴抗粮斗争,日军曾经针对他个人展开了四次针对性的围捕活动。
但是,这些活动全部都以失败告终了。
如今,不满三十岁的杨贵同志来到了林县。看着林县的山山水水,他的心里非常动容。
于是,杨贵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林县人民解决困扰了他们几百年的“缺水难题”。
可是,理想总是好的。杨贵同志刚一上任就遇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林县本地水资源极度匮乏。
这种情况之下,林县人民只能从别的地方引水入林。但是,他们又应该从哪里去引水呢?
为了解决这个首要的问题,杨贵同志当即决定带着县委的几个干部同志亲自到周围的县市去走一走、看一看:
一来可以了解一下林县周围的水文情况,方便日后对“红旗渠”作出更为科学的设计。
二来也可以对周围的县市进行考察。
万一将来林县人民在修建工程的过程中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杨贵这位县委*也能“对点求助”。
最后,杨贵经过一番调查后决定,林县就从与之相邻的山西省平顺县,引入漳河的水源!
水源地选定了,接下来,杨贵需要做的就是发动群众,让大家群策群力地去完成这项工程。
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县委把定好的修建计划向全县老百姓做了一次通报。
出人意料的是,林县县委的这次通报并没有立刻引来当地群众的拥护,反而是为自己招来了一大片的“质疑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林县在内的河南多地都陆陆续续开展过“兴修水利”的工程,比如曾经被大肆宣传的英雄渠、淇河渠、南库洞水库和弓上水库等等。
(英雄渠)
当时修建这些工程的时候,人们都对它们满怀信心。
可是,后来全国又爆发了一次大干旱。
这些水利工程的问题立刻就显现了出来。很多水利工程在大旱的打击之下,甚至直接干涸见底了。
所以,现实的情况给当时的林县老百姓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负面印象”。
这个时候,林县县委再提出要修水渠,大伙的心里依旧是持“怀疑态度”。
这个时候,杨贵这个县委*主动站了出来。他向林县的老百姓拍着胸脯保证说:
“乡亲们,咱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我已经考察过了,引漳河水进入林县是完全可行的。只要咱们大家团结一心完成工程,就一定能够喝上水!”
这时候,有群众站出来质疑道:“万一没有修成你就被上级调走了,我们林县的老百姓怎么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