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塔里木河两岸一片金黄。新疆南部沙雅县境内的数百万亩胡杨林进入最佳观赏季,乡野间190多万亩棉田正在采收,而在县城以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同样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在沙雅县盖孜库木乡的一处沙丘,连绵成片的耐盐碱荒漠植物梭梭长势旺盛,有的高达四五米。泛黄的梭梭树下,不少工人正拿着铁锹,围着梭梭根部附近沙土翻找,像考古工作人员一样探寻地下“宝藏”。
铁锹铲过地表10厘米左右的沙子后,有的地方会露出类似竹笋的柱状物体,那是沙漠里丰收季的主角——肉苁蓉。这种素有“沙漠人参”之称的中药材寄生在梭梭、柽柳等荒漠植物根部,是当地群众喜欢种植的防沙林经济作物。
梭梭林间的沙丘上到处堆放着装满肉苁蓉的黄色编织袋,上面写着采收者的名字。采收工人王光国说,挖肉苁蓉是技术活,他们是“专业队”,刚刚结束了北疆采收工作转战到南疆沙漠,一天能采收200多公斤。
沙雅县沙漠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为了防风固沙,当地政府多年来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治沙绿化工程。
沙雅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宋勇介绍,目前全县防沙治沙面积已达5.2万亩,嫁接肉苁蓉面积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6.9%增加到如今的7.14%。
这片1万多亩的梭梭林是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10年来的治沙成果,在36岁的总经理黄通眼里,就像他给公司起的名字一样,大漠里也能生“金”。
黄通说,他感受最明显的是生态效益,2011年刚开始种梭梭时,白天进沙漠栽种,晚上回来帐篷就不知道被风吹去了哪里,而如今梭梭林附近的几个村子沙尘天明显少了很多。
随着防沙林种植规模扩大,生态工程用工需求带动了当地就业,社会效益日益明显,肉苁蓉的嫁接又让这片生态林有了经济效益。
梭梭尝起来苦咸,但其根茎寄生的肉苁蓉尝起来却口感微甜。在大漠里栽种梭梭10年,黄通说其中辛苦“一言难尽”,但他会继续种下去。(参与采写:柳玉柱、艾克热木·艾合买提)(完)
新华社记者张钟凯、马锴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