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思维导图,一图看懂八王之乱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7 11:15:02

八王之乱思维导图,一图看懂八王之乱(1)

读完随拍

先说个有趣的事,记得我首次听说这本书及其作者,还是在整整一年前,并不是在易中天中华史的注释中看到的,而是在之前阅读李学勤、郭志坤领衔主编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关于魏晋南北朝部分的参考书目便已经看到了,在正文中也曾引用王先生的论述,从此,我便记住本书及其这位作者了。稍后又在一番查询,发现本书语言通俗,而非吕思勉的文风那样晦涩难懂,又非常全面,我便更加想一睹为快了,而从去年的世界读书日买来之后,虽然期间几度想把本书拿下,但叹其体例之严密,不论地位还是外在之厚重,最终还是几番思量,使我望而却步了。

比如就在去年八月份,我先后拿下田余庆的两本代表作(《东晋门阀政治》与《秦汉魏晋史探微》),便曾将本书取下高阁,准备一睹为快,全面的梳理一下其时期的历史,但看了十几页,连一节都没看完,还是放下了,一直到了今天,从听说本书到开始阅读,中间隔了快一年的时间。即便到现在,这本书仍然是我有史以来读过的页数最多的一本著作……

​尽管我到今天才将本书真正地读完,但从听说后,在与人交流这方面的历史,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研究著作时,我都会提到本书,说所了解的本书的通俗啊、全面啊等等。可对于作者的名字,我却一直自以为是地将错就错称作“王仲荤(hun)”,直到两个多月前,我再次与人提到这本书及其作者时,才被别人指出,不是“王仲荤”而是“王仲荦(luo)”。呵,大半年都这样叫了,我也是哭笑不得。

​言归正传。正如很多人所说,本书难能可贵处,便在于面面俱到。

因此,据我所知,在上海人民出版筹划的“中国断代史”系列里,每个历史时期的著作虽都由其领域中大家级的人物负责,但杨宽、王仲荦两位先生的著作却是其中的翘楚,甚至独占鳌头。

由于时间与精力所限,我不想梳理我看过的大致脉络,以便我进一步地加深印象,因为即便我在前期的阅读过程当中,是相对认真的,也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发,更为从我眼前闪过先生一条条论述而叹为观止,但随着滚滚向前的时间,一直到了今天,当我终于拿下,合上书本时,却感到书中的内容并没有留给我什么,不要说先生的论述了,连最基本的史实,我在读完之后,脑中依旧是一团乱麻,没能彻底搞清楚这一段从公元221年到581三百年间纷繁复杂的历史。

尤其是继西晋八王之乱(公元301-306)之后,出现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更搞得我千头万绪,本想就这一历史时期,亲手做个思维导图,想一举理清其中的历史,但由于能力有限,再加上有点浮躁,最终还是放下了,才使得现在的我,竟对其几乎完全没了印象。故在此,我只想谈谈我阅读本书的感受,而非将看到的内容完整梳理。

首先,令我最有感触的是,先生以自身渊博的学识,用最通俗的语言,不光讲请了再基本的历史,而且还对它为何发展至此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做了全盘的梳理,详尽的论述。比如本书一共有十三章,在每章之下,不光有多个节,而且在每节之下,同样有若干个小节,面面俱到,停留于此,便表露无遗,更令人叹为观止。

在第一章的开始,先生即对东汉以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这一趋势而展开论述,而这一点,若追根溯源,可到西汉武帝时期。当然在这中间,我看得比较轻松,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看过多本关于秦汉史的研究著作了。其中的观点,也不乏与我之前看过的有重合史实,相同观点。比如他同样指出当时的豪强地主,大多都有经学世家这另一身份。不过在这之后,先生又进一步指出所谓世家大族与门阀士族的区别。

再如,他在叙述完三国蜀汉与东吴的衰亡,还不忘交代了此地之后的发展情况,是与它们衰亡时的情况密不可分的。

同时,先生对一些历史人物的总结与概括,同样令我耳目一新,比如,他评价曹操,说:

曹操这样一个人物,固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不少不可宽恕的罪行。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曹操,一开始出现在政治舞台,就以镇压颍川黄巾起义而崭露头角,后来他又镇压了青州黄巾军、黑山黄巾军、汝南刘辟、龚都等等的黄巾军,以及陆浑、孙狼为首的农民起义。被曹操屠*的农民有几十万之多,可以说曹操的一生,双手沾满了农民的鲜血。

再如,他在叙述过诸葛亮的事迹,说明了当时人民对他进行的种种怀念,进而他说道:

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能使人民对他这样悼念,这是应该加以称道的。

凡此种种,虽然还是有很多唯物史观的影子,却也是客观的。除此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指出了十六国那些民族的来历。其中大体上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所谓五胡,便是就此而言的。但通过本书,使我第一次了解到了其实它们本就在中原,有些甚至不得不投靠当地的豪强地主,受到他们的压迫,只不过在西晋八王之乱之际,给他们造成了更沉重的苦难,才使他们愤然而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所谓中原故地竟断断续续、在这些所谓胡人手里近三百年,更开启了一场民族大融合。

总的来说,通过一行行的文字,使我格外知道了当时人民所受的苦难。如先生在讲三国时期,讲到曹操的屯田,便指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接踵而来的则是统治者对人民压榨的加重。

不过关于这方面,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东晋之后,宋齐梁陈中的梁,当时为何僧人剧增?原因之一便是人民承受能力的透支,为了活命,从而不得不出家。要知道,梁武帝可谓是笃信佛教,为了不伤害蚕,他甚至不穿绫罗绸缎,可是他对人民的压榨,对宗室的纵容,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可真是天大的讽刺。

不过可惜的是,梁的衰亡,梁武帝接受了与东魏高欢翻脸的候景,进而爆发了侯景之乱只是造成梁朝灭亡的诱因,更重要的,还是其宗室内部的人心不齐,甚至在侯景之乱期间作壁上观,互相残*,最终才造成了梁朝的衰亡。在这里,人性的阴暗面被暴露无遗。同时,我也认可易中天的看法,尽管在86岁的梁武帝悲惨地死去之后,又有简文帝、元帝什么的,但实际上,梁朝的统治在候景囚禁了85岁的梁武帝时就结束了,所以,梁朝是一代而亡。

还有,后人对于这一时期的佛教的兴盛,固然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但先生指出,实际上,当时佛教还没形成规模,所以政府不需要钳制,而等到达到一定规模后,才生出一场场反佛灭佛运动。

另外,在十六国时期,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后燕的开国君主慕容垂了,他本是前燕的宗室,后又为其击败了桓温,只因旁人的猜忌,又使他投奔了前秦,后来帮助前秦灭掉了自己的国家,一统北方,再之后又在淝水之战中前秦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际,反戈一击,建立了后燕,在这之后,还灭掉了同样是前燕的宗室建立的南燕,最终在东晋的虎视眈眈,北魏的悄然崛起的情况下,慕容垂在出征时抱病而死,他的国家也随之瓦解,被北魏所灭……

在公元439年北魏灭掉了由蒙逊建立了北凉,继前秦之后,再次统一了北方,开启了三十多年的统治。在这中间,先生除了对孝文帝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进行详尽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之外,最让我耳目一新者,莫过于先生对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评价了,他说:

均田制在北魏实施之后,固然不久即被破坏,但是继承北魏而兴起的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王朝又不断在同一地点加以推行。均田制的成功使自耕小农这一阶层,在中原地区大大地增多起来。这一阶层人数的增多,使以这一阶层作为牢固剥削对象的强大的中古性的王权出现,有了可能;以后,从西魏、北周起,又把府兵制度和均田制度结合起来,这种在均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府兵,以后终于成为隋唐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从北周起,兵农的身份比起南朝来也大大有所提高,这都不能不说是受到北魏初期社会发展阶段的巨大影响的结果。

以上种种,虽然无比零散,但却是现在的我,对其内容,记得最清楚的地方。除此之外,抛开政治、经济这种大的方面,先生在后三章对其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而做的详尽的论述,同样使我印象深刻,耳目一新。

首先,先生从东汉末到魏晋时期,从清议到清淡的转变来展开。期间的转变与消长,我认为还是与政治紧密相关的。在这中间,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玄学的就此兴盛,其先驱何晏提出“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的理论。先生指出,本质上玄学的基础是老庄思想,而老庄清净无为的思想,却又与当时士人纸醉金迷的风气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到后来,便有以此为基础,却为统治者服务的葛洪,对玄学的改变。

还有,玄学的兴盛,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他们著书立说,立起了反玄学的大旗,总的来说,这便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较量。

随着玄学的遍布江左,佛教也随之潜入,甚至其锋机在东晋初年便蔓延开来了,那些高僧大德们曾与当时的上层人物展开种种的辩论,其兴盛便可见一斑。其后自然又有反佛学的一个个思想家登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戴逵就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提出反驳,他说:

尧、舜大圣,朱、均是育;瞽叟下愚,诞生有舜;颜回大贤,早夭绝嗣;商臣极恶,令胤克昌;……比干忠正,毙不旋踵;张汤酷吏,七世珥貂。

还有范缜无神论的思想,他在讨论死亡时说: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虽然先生在其后指出,两者都有各自的缺点,前者的有些思想不免偏向宿命论,而后者则依然受儒家的影响,一些话有些遮掩,尤其是对儒家先贤而言。

但凡此种种,毫无疑问,在思想上,都是重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仔细想来,也确实如此。

在当今社会,同样不例外,甚至就在几天前,刘学州也举目无亲苍茫无助地自*了。亲人的薄情与世态的炎凉,使这个年轻的生命,从五十天前的满心欢喜,到之后的万念俱灰。世间的一切一切,都让这个向阳而生的少年彻底失望,走向绝路,跌入深渊。而比我还小一岁有余的他,是如此的优秀,如此的善良,他不仅学习好,而且还经常做志愿者,获得的奖状与证书无数,铺满了一整张床、贴满了一整面墙,甚至到了用三四张照片才能全部拍下的地步……哎,罢了罢了。

……

以上所述,我想便是我从本书中得到的东西,写这些文字的同时,又进一步地加深印象。

至于先生本人,我还想再说几点。

一是与时俱进的观念,这一点,在他1979年为本书写的序言中便暴露无遗,当时的他,已经66,在其中说明了本书的来历,这本书是以先生当年讲课的讲义为基础而成的,当年的那部讲义叫作《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然后先生在文革之后,把这部书一分为二,进行增补,除了这部《魏晋南北朝史》,还有《隋唐五代史》,后者同样是史学经典,也自然在我计划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而选读著作中,是我接下来了解隋唐史要阅读的主要著作,两本著作,均可与吕思勉研究著作相媲美,甚至有过之无不及,这便已经足以令人叹为观止。而彼时的他,虽然为讲义增补了很多内容而成本书,但他却说以后如果有机会,还会给这本书增补更多新的内容的。也许,这便是大家的风范吧!

二是据我的了解,先生与我之前读的《春秋史》作者童书业先生过从密切,曾在文革期间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童先生还常常到王先生的家,吃他做的蛋炒饭。在本书序言的结尾,先生还为童先生的英年早逝而感到惋惜。也许,这便是大家之间简单而纯粹的友情吧!

三是先生渊博的学识。一个人的学识要怎么样才能可以算作渊博?又要怎样来证明?我想我之前看到关于先生的一个小故事便很能说明。故事是这样的:先生的家世是很好的,从小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在万卷藏书中肆意遨游。而有一次,他“在京点校二十四史后期,常去中华书局图书馆借书,没过多久,对人感叹:“这里藏书,我大多已看过了”,并“苦于无书可看”。馆内藏书几十万册,在当时远远抵得上一个大学藏书馆,先生却叹无书可读,其学问之渊博,可以想见。”这还不算,从本书的行文中更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到他的学识,除了以大量的史料为基础,使其每一论述,必有多个史料的依据,在正文中引用并标明出处外,他掌握的史料,有时并没有在正文,而在注释中,但往往一条注释之下,都有多条史料的引用,我想这也是在装订时,为何不采用脚注,而用尾注的原因之一吧。除此之外,先生在本书后三章对其时期史学文学佛学的发展与成就,关于那些灿若繁星的典籍著作那样的如数家珍,我想也只能有他这样的学识才能达到的吧?

总而言之,关于本书非常有再读一遍的必要,希望早晚复相逢吧,我想届时从中肯定会收获更多的东西,发现更多本次于匆忙中而不曾注意到的东西!

不过还好,现在的我,已经完成了我既定的计划,便是在年前,拿下这部史学经典。希望接下来对《魏晋南北朝通史》的阅读,依然顺利,一览汉学家笔下的魏晋南北朝时代面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